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课外文言文之看看这样的课堂屏息凝神全神贯注•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我们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作战,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五)扩•就是扩展。•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不作讲解)•。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烟笼寒水月笼纱”•译句:“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凭借什么……”。(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讲后总结:•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练习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好:_____________(2)使侄录之。使:_________________(3)侄罔然而止。罔:_________________(4)执所书问曰:。执: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的代词。(1)皆讥笑之。之:___________________(2)诟其侄曰。其:____________________(3)汝胡不早问。汝:____________________(4)致余忘之.余: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喜欢让迷惑拿代张丞相张丞相的你我张丞相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练习二•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jì。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下雪通“披”,穿着一会儿领教、受教•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1)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后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自己穿暖后会想到别人还冻着,自己安逸后会想到别人辛劳着。晏子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能换位思考,知道民间疾苦,劝说君王行善。作为君主(或领导)不仅要有好的管理能力,还要体贴,关心百姓,部下,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称职的人.作为辅佐领导的人,要做到时刻提醒君主,明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话.•4、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相比,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1)邹忌与晏子的共同点是:•(2)我从中明白的道理是:都能够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问题。做人做事要换位思考,要体谅别人的难处。•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练习三.D“写”的意思•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欧阳修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只把读书当成唯一的事情。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练习4《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拜见尊称对方,您回头看于是A•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B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练习52013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一)•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山朗润起来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二)•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注释}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