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唾液腺疾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节唾液腺瘤样病变•一,唾液腺黏液囊肿•包括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及舌下腺囊肿.•病因病理:•1,外渗性黏液囊肿:占80%以上。假囊,无上皮衬里,导管破裂引起。•2,储留性黏液囊肿:特点:有上皮衬里,瀦留的黏液团块及结缔组织被膜。导管系统的部分阻塞造成。临床表现:(一)黏液囊肿:最常见。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半透明,浅蓝色小泡。黄豆大小。(二)舌下腺囊肿:青少年1,单纯型2,口外型3,哑铃型诊断与鉴别诊断:1,口底皮样囊肿:口底正中,圆形,皮脂性分泌物,扪诊有面团样柔韧感。2,颌下囊性水瘤:婴幼儿,囊内容物稀薄,无黏液,淡黄清亮。治疗:1,黏液囊肿:手术切除2,舌下腺囊肿:切除舌下腺,袋形缝合术.二、腮腺囊肿:瀦留性和先天性,前者少见。•临床表现及诊断:瀦留性为导管部分阻塞,瀦留,导管囊样扩张。无痛肿块.先天性囊肿分为皮样囊肿和鳃裂囊肿.鳃裂囊肿来自第一鳃裂,易继发感染。鳃裂瘘,位于耳垂至下颌角之间.•治疗:手术切除。保护面神经,完整切除瘘道.三,唾液腺良性肥大非肿瘤,非炎症,慢性,复发性,无痛性肿大。病因1,内分泌紊乱,糖尿病,肥胖症。2,营养不良:酒精中毒,肝硬化。3,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临床表现:绝大多数罹患腮腺,多为双侧肿大。多见于中老年,无口干。•诊断及鉴别诊断:造影形态正常,体积增大。•需与腮腺肿瘤和舍格伦综合症鉴别.•治疗:无特殊治疗.第五节唾液腺肿瘤一、诊治原则常见疾病,绝大多数是唾液腺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来源少。发病情况:发病率:0.15~1.6/10万•唾液腺不同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颌下腺肿瘤占10%,舌下腺肿瘤占1%,小唾液腺肿瘤占9%。小唾液腺肿瘤最常见于腭腺。•腮腺肿瘤中,良性占75%。颌下腺肿瘤中,良恶性比例接近(55%/45%),舌下腺肿瘤中,恶性占90%。小唾液腺中,恶性约占60%•沃辛瘤、嗜酸性腺瘤几乎仅发生于腮腺。腺泡细胞癌、涎腺导管癌多见于腮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多见于腭部小涎腺;管状腺瘤90%发生于唇腺;磨牙后区腺源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为常见,舌下腺肿瘤很少见,一旦发生,很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多原发性肿瘤常见于腮腺,以沃辛瘤为多。•成人唾液腺肿瘤良性多于恶性,儿童恶性多于良性。•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女性多于男性,沃辛瘤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良性肿瘤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常无意中发现,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或结节状。恶性肿瘤多有疼痛,生长较快,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甚至浸润神经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腮腺肿瘤80%位于浅叶,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的肿块。良性肿瘤即使体积巨大,也不出现面瘫症状。恶性肿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有的以面瘫为主诉就诊。侵犯咬肌时,张口受限;腮腺深叶肿瘤突向咽腔时,表现为咽侧膨隆,或软腭肿胀。肿瘤位于升枝后缘和乳突之间时,触诊不活动,界限也不清楚,不应视为恶性标志。•颌下腺肿瘤表现为颌下三角肿块,良性者常无自觉症状,恶性者侵及舌神经时出现舌痛及舌麻木。舌下神经受累时,舌运动受限,伸舌时歪向患侧,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肿瘤侵及下颌骨时,与下颌骨融合一体而不能活动。•舌下腺肿瘤不易早期发现,可表现为口底溃疡,舌活动受限。•小唾液腺肿瘤腭部常见,一般发生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处。硬腭肿瘤因为腭粘膜较厚,腭腺腺叶间纤维直接与骨膜相连,故肿瘤固定而不活动。恶性肿瘤,特别是腺样囊性癌,可伴有疼痛或烧灼感,肿瘤可有溃疡坏死。•磨牙后腺以粘表为主,因肿瘤有黏液性分泌物,易被误诊为黏液囊肿,或因伴发炎症而误诊为冠周炎或骨髓炎。•舌腺肿瘤多位于舌根部,以恶性肿瘤多见。主要症状为疼痛,异物感及吞咽障碍。触诊可及肿块,但表面粘膜完整。特点:1,病变位于粘膜下,靠后,不易早期发现。2,舌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加之活动频繁,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唇腺肿瘤少见,上唇多于下唇,多为良性肿瘤。诊断:1,临床诊断: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年龄,病期,症状,性别及部位;通过望诊、触诊等检查,可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2,影像学诊断:腮腺和颌下腺肿瘤禁忌作活检,易种植。B超、CT检查。3,细针吸活检:0.6mm的针头,吸取少量组织送细胞学检查。4,病理学诊断及分类:石蜡切片诊断.WHO分类(P.298)5,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数肿瘤包膜不完整,单纯沿包膜剥离,常有复发,故手术应从包膜外正常组织进行,同时切除部分或整个腺体。•位于腮腺浅叶的肿瘤,作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深叶的肿瘤,需同时摘除腮腺深叶。除高度恶性肿瘤以外,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如果术前已有面瘫,或术中发现神经穿过瘤体,或为高度恶性肿瘤,应牺牲面神经,然后作面神经修复。•唾液腺恶性肿瘤頚淋巴结转移率不高,约在15%左右。低度恶性的,当頚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并不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不作选择性頚淋巴清扫术,对高度恶性肿瘤应考虑选择性頚淋巴清扫术。•放疗:不敏感,辅助性手段。•唾液腺恶性肿瘤可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腺样囊性癌及导管癌,远处转移率在40%左右。需配合化疗。•预后:近期生存率较高,远期生存率持续下降,3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呈明显递减,观察期需10年以上。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denoma)又名混合瘤(mixedtumor),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因其被认为系从上皮和间叶组织混合发生而最早由Minsen(1874)命名为“混合瘤”。但现在研究表明多形性腺瘤完全是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由Willis提出的,反应其病理形态的多样性。[病理](一)大体形态肿瘤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包膜较完整,厚薄不一。剖面呈实性,灰白色。其中可见浅蓝色的软骨样组织,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组织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有囊性变时,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的液体,偶见出血和坏死灶。肿瘤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出现纤维化和钙化。(二)镜检多形性腺瘤的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的特点,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三)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虽然有包膜,但厚薄不一,有时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因此发生在大唾液腺者,应连同唾液腺组织一并切除,发生在小唾液腺者,应沿包膜外完整剥出肿瘤,切忌剥破肿瘤以免肿瘤组织遗留或种植而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癌变。[临床表现]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腮腺最多见,占腮腺良性肿瘤的60%-70%,下颌下腺及腭部次之,其他小唾液腺少见,发生在舌下腺更为罕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可维持多年无明显变化。肿瘤大小不一,呈圆形成卵圆形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中,呈囊性变时甚至可触及波动感。边界清楚,可活动,无自觉症状。发生于腮腺的多形性腺瘤可位于腺体的浅面、腺体内、腺体深面及副腮腺内。肿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在其下方、后方或前方缓慢生长,呈圆形成卵圆形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肿瘤较大者,除有局部坠胀感、表面畸形外,一般无其他不适,也不引起功能障碍,无面神经受侵犯症状。大约10%位于腮腺深叶,由于下颌支以及茎突下颌韧带的阻碍,肿瘤只能通过茎突下颌韧带前的间隙,向咽壁突出而呈现哑铃状。哑铃状瘤体的两端分别位于下颌支的内、外侧,中间的狭小部位位于下颌升支的后方。由于瘤体压迫使下颌升支后缘吸收而呈弧形压迹。由于肿瘤位置较深,不易被患者发现。较大者可影响张口。副腮腺肿瘤则位于颧骨下方。发生于下颌下腺的多形性腺瘤约占下颌下腺肿瘤的60%左右。肿瘤位于下颌下三角内,起源于下颌下腺口底延长部分之肿瘤可向口底隆起。发生在下颌下腺后极者则位于下颌角部位,临床上与发生在腮腺下极的多形性腺瘤难以区别。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肿块呈圆形成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地硬度不等。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舌神经及舌下神经受侵犯症状。小唾液腺的多形性腺瘤以腭部最多见,约占小唾液腺多形性腺瘤70%。常位于软硬腭交界处,且多位于一侧,质地较硬,基底活动差,肿瘤表面光滑、完整,可呈结节状。因食物磨擦等的损伤,表面粘膜可有浅溃疡或糜烂。一般无自觉症状和功能障碍。[诊断]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实践、症状以及患者的年龄、全身及局部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对唾液腺肿瘤仅靠临床检查往往难以判断,常常辅助以其他特殊检查。(一)唾液腺造影:对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其X线表现为良性肿瘤的占位性病变。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可见主导管被压移位、拉长或被推成屈曲状;分支导管移位而包绕肿瘤周围呈抱球状,或被肿瘤挤压到一边密集呈线束状。在肿瘤压迫处主导管或分支导管的前后段均可扩张。导管系统皆平滑、整齐,无中断破坏现象。肿瘤占位病变处的腺泡充盈缺损,大致呈圆形,外围绕以移位的导管。小的或位于腺体周缘的肿瘤,导管移位不明显。(二)B型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轮廓界限较清楚的实质性低回声暗区,后壁反射清楚或稍有增强,有时可呈分叶状。(三)放射性核素显像: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有一定意义。最常见的现象剂为锝99m。腮腺多形性腺瘤可表现为“冷”结节或“热”结节。长期缓慢生长的肿瘤,当其短期内急剧增长时,可表现为“热”结节。(四)CT检查:CT检查分辨力高,能明显显示出肿瘤的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多形性腺瘤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物,界限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CT值多在30~45Hu。静脉增强时,肿瘤密度均匀增高,CT值多在60Hu以上。当肿瘤发生囊性变时,其密度可以低于周围正常唾液腺组织。(五)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唾液腺肿瘤的辅助性检查。唾液腺肿块仅靠临床检查难以确定性质。造影在区分肿瘤与炎症方面有一定价值,但不能确定其良、恶性。B超及CT检查对肿块的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够显示清楚,但不能区分炎症或是肿瘤。活体组织检查虽能确定其性质,但容易引起肿瘤的种植,因此在唾液腺肿瘤中绝对禁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以弥补这些缺憾且不会引起肿瘤的种植。并且准确率较高。[鉴别诊断](一)涎腺恶性肿瘤与低度恶性肿瘤早期不易鉴别,可根据有无生长加快、变硬,固定、面瘫、溃疡等相鉴别。(二)淋巴结核主要根据病史中又无急性发作史,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有效。(三)第一颈椎横突肥大可在乳突前方触及,但硬而固定,可借张口后前位X线片见到其突向乳突尖和下颌升支后缘。[治疗]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手术应该从肿瘤包膜外的正常组织处进行。多形性腺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最大问题是肿瘤复发,其原因是首次手术治疗的不彻底。手术时决不能行单纯的剜除术,并且应遵从“无瘤原则”,尽量保持肿瘤的完整性,避免挤破或切破肿瘤包膜,以免瘤细胞播散和种植。位于腮腺浅叶的肿瘤一般作浅叶切除术,位于腮腺深叶的应作全腮腺切除术。近年来,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对肿瘤的局部复发没有较大影响,但手术时应作冰冻活检,以保证切缘内无瘤细胞。下颌下腺的多形性腺瘤应作下颌下腺及肿瘤的切除术。由于下颌下腺的多形性腺瘤无面神经干扰,切除较易彻底,复发率较低。位于小唾液腺的肿瘤应在距肿瘤周缘0.5cm处全部切除肿瘤。发生于腭部者,应从骨面掀起,将肿瘤及粘膜、骨膜一并切除,所遗留创面可以碘仿纱条打包固定,7~10天后去除。(一)腮腺多形性腺瘤及浅叶切除术1.术前准备(1)术区备皮。(2)局部有炎症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2.麻醉和体位3.手术步骤(1)切口一般作S形切口。(2)翻瓣(3)显露面神经以及切除腺体(4)创面处理(5)缝合创口4.术后处理(1)术后酌情应用抗生素,以预防伤口感染。(2)术后7天内半流质饮食,不宜食用酸性等刺激性食物。饭前半小时可口服阿托品0.5mg。(3)术后1~2天抽去引流条,创口继续加压包扎,特别注意颌后区加压,以消灭死腔,减少渗出促进创口愈合,同时还可以促使残留的腺组织萎缩、不再分泌。(4)术后6-7天拆除皮肤缝线。创口继续加压包扎一周。5.术后并发症(1)局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