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19页《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特征码[标签:特征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关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式中:α——坡耕地坡度。植物篱根系胁迫水平宽度为:式中:DR——根系幅度(m)。林带遮荫范围计算公式为:式中:L——树木荫影长度(m);H——平均树高(m);D——林带荫影边缘距林带的距离(m);β——林带走向;A——太阳方位角;h——太阳高度角。16.2.4沟垄种植可应用于坡度小于20°的坡耕地。垄高宜取20cm~30cm,沟内或垄上种作物。南方地区沟内不隔埂时,沟垄应与等高线呈1%~2%比降。不同地区根据区域特点可选择以下耕作法:1水平沟可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坡耕地。宜采用套二犁开沟起垄播种,开沟深度宜取17cm~30cm,垄高10cm,沟距宜取60cm,沟间距可根据坡度和降雨条件适当调整,坡度陡、雨量大,间距宜小;坡度缓、雨量小,区间距宜大。2垄作区田可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坡度第2页共19页1°~15°的坡耕地,最适宜坡度小于6°的坡耕发。区田土埂应从田块最高处开始修筑,土埂应低于垄台2cm~3cm,高度宜取14cm~16cm,土埂间距宜为60cm~70cm,底宽宜为30cm~45cm,顶宽宜为10cm~20cm。3格网式垄作可适用于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顺坡开厢,垂直起垄,形成封闭垄沟,厢宽1.8m~2m。4畦状沟垄可适用于南方红壤区,坡地起垄沟,每隔5条~6条沟垄留一田间小路,兼作排水道,形成坡面长畦;沿排水道每20m~30m作一横向畦埂,将长畦隔成短畦。5蓄水聚肥改土耕作。表土集中于沟、生土起垄,沟内种植农作物,沟中表土和松土层厚宜为30cm~40cm,生土垄高宜为10cm~20cm。16.2.4沟垄种植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北方在沟内、南方在垄上种植农作物。以此法进一步发展形成适应不同区域的耕作法。1水平沟是播种时起垄应由牲畜或机械带犁完成,在地块下边空一犁宽地面不犁,从第二犁位置开始,顺等高线犁出第一条犁沟,向下翻土,形成第一道垄,畜力开沟深度小,机械开沟深度大,垄顶至沟底深约17cm~30cm,将种子、肥料撒在犁沟内;在此犁沟上部犁半犁深,虚土覆盖犁沟中的种子、肥料;再空一犁宽地面不犁,在其上部顺等高线犁出第二条犁沟,向下翻土,形成第二道垄沟相间,此后照此步骤依次进行。2垄作区田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适用于东北黑土区的耕作法,是在垄沟内间隔一定距离修建小土隔挡形成区田,分散径第3页共19页流,加强降水入渗。根据试验,6°~15°的坡地上,最佳间距为0.4m~1.9m,最大0.5m~7.4m,坡度越缓间隔越小。3川中丘陵紫色土地区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创造了格网式垄作制,其基本原理类同于垄作区田,仅在操作和作物布局上有所不同。4畦状沟垄适于我国南方地区红薯等作物,由人工操作。5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是从坡耕地下边开始,离地边约0.3m,顺等高线方向开挖宽约0.3m的一条沟,深0.2m~0.25m,将挖起的表土暂时堆放在沟的上方;将沟内生土挖出,堆在沟的下方,形成第一条土埂;将沟底用锹翻松,深0.2m~0.25m;将沟上方暂时堆放的表土推入沟中;同时将沟上方宽约0.6m、深约0.2m的原地面上的表土取起,推入沟中,大致将沟填满;在0.6m宽去掉表土的地面上,将上半部0.3m宽位置挖一条沟,深0.2m~0.25m,挖出的生土堆在下半部0.3m宽位置上,做成第二条土埂;将第二条沟底翻松,深0.2m~0.25m;将第二条沟底上方约0.6m宽的表土取起约0.2m深,推入第二条沟中,按此继续操作,直到整个坡面都成生土作埂,表土入沟,沟中表土和松土层厚深0.3m~0.4m。16.2.5坑田(掏钵)种植应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划分成若干1m2的小耕作区,每区掏1钵~2钵,种植坑上下交错,等高成行。一钵一苗种植坑直径宜为20cm~25cm,深宜为20cm~25cm,穴间距离宜为15cm~20cm;一钵数苗种植坑直径宜为50cm,深宜为30cm~40cm,穴间距离宜为50cm。第4页共19页16.2.5一钵一苗法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用锄挖穴(掏钵),以作物株距为穴距(宜取0.3m~0.4m),以作物行距为上下两行穴间行距(宜取0.6m~0.8m);穴径宜取0.2m~0.25m,上下两行穴的位置呈“品”字形错开;挖穴取出的生土在穴下方做成小土埂,再将穴底挖松,从第二穴位置上取0.1m表土置于第一穴内,施入底肥,播下种子;以后逐穴采取同样方法处理。一钵数苗法是在坡耕地上顺等高线挖穴,穴的直径约0.5m,深约0.3m~0.4m。挖穴取出的生土在穴下方做成小土埂。穴间距离约0.5m;将穴底挖松,深0.15m~0.2m,再将穴上方约0.5m×0.5m位置上的表土取起0.1m~0.15m,均匀铺在穴底,施入底肥,播下种子,根据不同作物情况,每穴可种2株~3株;以作物的行距作为穴的行距,相邻上下两行穴的位置呈“品”字形错开。16.3覆盖措施16.3.1草田轮作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适用于地多人少的农区或半农牧区。2短期轮作,主要适用于农区,种2a~3a农作物后,种1a~2a草类,草种以短期绿肥、牧草为主;长期轮作,主要适用于半农半牧区,种4a~5a农作物后,种5a~6a草类,草种以多年牧草为主。16.3.1对原来有轮歇、撩荒习惯的地区,应采用草田轮作,代替轮歇撩荒。2短期轮作草种有毛苕子、箭舌豌豆等,长期轮作草种有苜蓿、沙打旺等。第5页共19页16.3.2间作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为间作的两种作物应具备生态群落相互协调、生长环境互补的特点。2间作形式可采取行间间作和株间间作。16.3.2间作可分为高秆作物与低秆作物间作、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间作、早熟作物与晚熟作物间作、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间作、喜光作物与喜阴作物间作、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等类型。16.3.3套种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同一地块内,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行间或株间可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两种作物收获时间应不同。2套种作物配置的协调互补要求应与间作相同。16.3.4带状间作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作物带状间作的作物种类应符合本规范第16.3.2条的规定;间作条带方向,基本上沿等高线,或与等高线保持1%~2%的比降;条带宽度宜取5m~10m,两种作物可取等宽,也可采取不同宽度。2草粮带状间作,草类可按本规范第16.3.1条的规定执行;作物带与草带的宽度宜取二者等宽。16.3.4带状间作:在陡坡地条带宽度小些,缓坡地条带宽度大些;条带上的不同作物,每年或2年~3年互换一次,形成带状间作又兼轮作。在地多人少、坡度较陡地区,草带宽度可比作物带宽度大些;相反则草带宽度可比作物带宽度小些;每2年~3年或5年~6年将草带和作物带互换一次,但互换后需调整带宽,使草带与作物带保持原来的宽度比例。第6页共19页16.3.5合理密植可适用于耕作粗放、作物植株密度偏低的地区。16.3.5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较大幅度提高作物的植株密度,可同时缩小株距与行距,或只缩小一种间距;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区,顺等高线适当加大行距而缩小株距,实行等宽密植,保持总植株适量增加。16.3.6休闲地种绿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作物未收获前10d~15d,在作物行间顺等高线地面播种绿肥植物;暴雨季节过后,将绿肥翻压土中,或收割作为牧草。16.3.6如因故不能在作物收获前套种绿肥,则应在作物收获后尽快播种,并配合做好水平犁沟。16.3.7覆盖种植应包括秸秆还田、砂石覆盖、地膜覆盖等措施,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秸秆还田可适用于燃料、饲料比较充裕的地方,包括秸秆覆盖或粉碎直接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留茬覆盖等,稻草、麦秸用量宜为4500kg/hm2~7500kg/hm2。2砂石覆盖可适用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河卵石、冰碛石与粗砂混合后覆盖于农田地表,直接种植,多年不犁耕。有条件灌溉的水砂田,砂石覆盖厚度宜取5cm~6cm,旱砂田砂石覆盖厚度宜取15cm~18cm。3地膜覆盖可适用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结合早春作物播种使用。4青草覆盖可适用于南北方地区果园、茶园,中耕除草后,将青草直接覆盖在地表。16.3.7秸秆还田是少耕、免耕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单独第7页共19页成为一个部分;秸秆还田后应补施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秸秆还田时间越早越好。玉米、高粱等秸秆可全部还田;秸秆还田后应加强病虫害防治。砂田覆盖是西北干旱半干旱水蚀风蚀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耕作法,也是一种免耕法,是将河卵石、冰碛石与粗砂混合后覆盖于地表,直接种植,旱砂田寿命可达20年~40年,水砂田也可达到7年~10年。16.3.8少耕免耕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受风蚀影响较大地区。对于坡耕地,宜与等高种植措施结合,还可与秸秆覆盖措施相结合形成免耕覆盖。16.3.8在黑土区,少耕免耕适用坡度大于3°的农耕地。少耕免耕可采用免耕播种机作业,耕作时除播种或注入肥料外,不应再搅动土壤,且不应进行中耕作业。少耕免耕覆盖同时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也是一种改良土壤措施。16.4改良土壤措施16.4.1深耕深松适用于耕作层薄、土壤质地为中、重壤土或黏土的坡耕地。耕松深度宜取25cm~30cm。16.4.1耕松深度应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入渗能力为原则。应根据土壤质地、地形、栽培作物种类及深耕方法确定,以打破犁底层为宜;深松时避免打乱土层;深松后应立即进行耙压,蓄水保墒。深耕宜在每年秋季农作物收割完成后或第二年春季播种前进行,也可在最后一次中耕封垄作业完成后进行。16.4.2增施有机肥适用土质黏重或砂性大的土壤以及新修梯田第8页共19页生土熟化,宜与配方平衡施肥相结合,不同土壤通过土壤化验,确定相应施肥方案。新修梯田生土熟化也可与种植绿肥、施有机肥等相结合。16.4.2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田间持水能力和土壤抗蚀性能,特别是新修梯田生土熟化采用有机肥、化肥、黑矾配方施用,可在1年内起到恢复肥力的作用。16.4.3留茬播种可适用于采用“一年两熟小麦+秋作物”种植制度的、半湿润的华北及关中地区,残茬结合秋作中耕时进行处理。16.4.3留茬播种具有保墒保水作用,且利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残茬部分腐烂后可以培肥地力。17固沙工程17.1一般规定17.1.1沙地、沙漠、戈壁等风沙区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以及防沙治沙的生态建设项目,应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建立防风固沙带。17.1.3本条规定了固沙工程设计所需基本资料,主要包括:(1)地形图:1:50000~1:10000。(2)遥感数据:大型工程宜采用遥感数据,应用地理星系软件解译,数据为每年8月。(3)植被调查:主要调查植被类型:超旱生植被,旱生植被,沙生植被。主要乔木种类、灌木种类、草种,建群种,分布及面积、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4)沙丘及风蚀强度调查:①地表覆盖物调查:戈壁、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第9页共19页沙地)、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甸子地、地表结皮(膜)、林地(灌木林、乔木林)、草地。②沙丘及风蚀强度调查:沙丘形状调查表见表7,土壤风蚀强度调查见表8。③沙丘前进速度:慢速类型:年移动速度小于2m;中速类型:年移动速度2m~5m;快速类型:年移动速度6m~20m;快速发展类型:年移动速度不小于20m。(5)气象:在调查常规气象因子的基础上,还应调查起沙风速、起沙风速历时及在各月的分布、主风向、次风向,年沙尘暴日数,绘制风向玫瑰图。(6)防风固治现状调查: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耕作措施、其他措施;沙化人为因素,治理情况。(7)社会经济资料:该区域的人口、牲畜、支柱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等。17.1.2固沙工程布设应因害设防、就地取材、经济合理。固沙工程应包括工程固沙、植物固沙、化学治沙和封育等措施。17.1.3固沙工程设计基本资料应包括地形图或遥感影像、气象资料、植被、土壤、防风固治现状调查、社会经济资料等。17.2防风固沙带设计17.2.1干旱风蚀荒漠化区防风固沙带设计,外围宜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