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每当到了暑假,就是读书的好时机。一个多月的时间,能让我放送自己的思维,拥有自己的阅读空间,把平常攒起来的书慢慢品味。我相信人与书是有一种缘分,总有一本书是属于你,总有某一段文字能打动你。这个夏天,学校推荐的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有那么一篇打动我的文章。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她的文章都是教育精华,每一篇总是能让人有所感触。可能由于我是数学老师,所以翻开的时候,我下意识就寻找“数学”这两字眼。这次读书笔记就是《“秀”中方能“眉目清”——从一节数学课看教学》有感而发。语文老师改作文总是注重头尾,我看文章也是先看首尾两段,了解文章大致,再看中间精华部分。那么第一段先摘录:“有人说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课堂思路清晰简单,思维严谨,并深入浅出。我的理解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眉清目秀。”开头很有意思,我听到过有学生是这么形容数学的:“数学就好比是一条线,不过我眼中的数学是一乱线团,根本理不清。”可能很多初中生对于数学是又爱又怕,感觉很难理解。这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眉清目秀”来形容,很清雅,但不容易达到。所以,第一段很吸引我,令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怎么样能更好的用这种方法上更好的课。接着看第二段:“眉清目秀,清清爽爽,方能‘秀’中看清眉目。当然,这里的‘秀’,应该是指我们的学生。……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秀’,引领学生成为课堂上思维活跃的主人。学生呢,也知道自己‘秀’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是知道自己究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这样,‘秀’的水平和质量才能高,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所学的‘眉目’。”想起赵大运教研员说过的,中国的课堂,最怕是上完一堂很完美的课,但是课后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了什么,美国的课堂,最好的地方是,上完一堂课,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现在国内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窦桂梅老师这段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节课,“作秀”的不能是讲台上挥洒粉笔的老师,而应该是学习主体的学生。窦老师文中所指的“作秀”是学生的表现。课堂是学生的主场,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观众,只是看着讲台上老师“表演”而不开拓思维,要的是让学生活跃思维,随着老师的启发而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今时今日,“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作秀者”,让他们从自己思考中体会学到什么,看清自己所学的“眉目”,这才是以后课改的方向,也是接下来我要摸索,发挥到自己教学中的新学期的一个问题。由文章起始引发的问题,我希望能在结尾找到答案或者启示,所以,我翻到了结尾,摘录如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直被称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被专家们改为‘课程工作者’。用刘良华教授形容,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这个时候,教师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教教材’者,而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者说是‘重新开发教材’的人。换句话说,课堂无论怎么改,要让学生听得‘懂’,落得‘实’,教学的效果必须看得见,而不是一种感觉,一种想象,特别是像数学这类学科。否则,一切都是无效的。”虽然结尾的这段话并没有给我答案,但是这是让我深有体会的,怎么把数学教学让学生听得‘懂’,落得‘实’。其实数学一直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纵观初中三年的教材,都会发现很多课程是环环相扣,初一教的内容会在初二加深,初二教的内容会在初三再总结加深。如果初一数学没掌握好,初二学习会很吃力,初三还要面临中考压力就更不用说了。林日福老师说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要让学生把每节课学习的内容落实,不能云里雾里。现在初中数学教育普遍是,喜欢数学、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数学很容易学的学生不多,很多数学对学习数学兴趣不大,觉得下的功夫很多,但是成绩就是上不了,看到题目就是不懂。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而且成绩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差。这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上课学生习惯跟着老师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解题习惯,没有自己去思考如何解题,反而是死记硬背,把解题的方法当成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所以,有部分学生只要题目稍微一改变,就不会做题了。这就是死做题,做死题。要么一部分学生,课程掌握不完整,那做几何题目就惨了,一部分概念理解,一部分概念不理解,题目连通不到,找不到解题思路,那么,这道几何题也就作废了。反正咀嚼窦老师文章,联想到平常教学中的一些困难,越发觉得“眉清目秀”四字成语言轻意重,不容易达到。但是我相信,有问题才能引发思路,有问题才能开拓创新。就像平时我也喜欢学生多问问题,这说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所以,要改变以往学习数学的旧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每节课都能及时掌握到自己学习的路线,清楚明白课程内容。新的学期,我会带着暑假读后感中得到的问题,来作为我新学期工作的方向,希望能在实践中找寻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