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案【教学设想】本节课紧扣“大臣,官员利皇帝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以及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破识破时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展开课堂。整个课堂以“骗”为主轴,向五个方向辐射,并用五个动词把主轴和辐射对象连接起来。从而揭示了在这样一个“染缸社会”里,至高无上的皇帝和—群道貌岸然的大臣,为了保持权利不惜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拿出来示众,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吧。它的作者是谁?(安徒生)哪国人?(丹麦)童话就是用儿童的语言写给儿童看的有趣的故事。童活的体裁特点是什么?(故事情节大都曲折离奇,生动有趣;语言形象通俗;写法上常采用夸张,拟人想象等艺术手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装》(板书: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二、揭示目标这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学习目标:识记:1、下列字的音、形、义:称职,随声附和。2、童话体裁特点。理解:3、熟悉故事情节。4、从皇帝,大臣和骗子的相互欺骗的行径中,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5、充分认识皇帝,大臣等封建统治者腐朽、昏席、虚伪、愚蠢的本质。三、整体感知1、昨天已经交待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首先请大家跳读课文两分钟,然后,请—个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2、文章围绕皇帝的新装那些人在活动?——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骗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3、他们的活动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概括?这个字用在文中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同时又能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骗)4、这些人物围绕一个“骗”字进行活动,他们各自的活动方式是不一致的。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出示幻灯片)把与下列人物相对应的行为用线连接起来。骗子揭骗皇帝行骗大臣受骗百姓助骗小孩传骗——引导学生完成此练习并板书:行、受、助、传、揭为什么骗子能行骗,皇帝、大臣、百姓受骗,而小孩子不被骗呢?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四、问题研讨(一)齐读第5自然段:(用幻灯片出示:“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仍然觉得先派—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讨论:1、称职的“称”的读音是什么?2、他(皇帝)为什么感到不在自然?(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布,他不能肯定自己能看见这布,也就是说他怀疑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所以感到不大自然。)3、为什么他(皇帝)又觉得自己“无须害怕”呢?(他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什么都是他说了算,所以他“无须害怕”)。4、既然他(皇帝)“无须害怕”,为何“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呢?(后面一句“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是对前面的“不大自然”的有效补充,也就是说他不是真的“无须害怕”,由此,我们发现:皇帝既有狂妄的一面,其本质又是虚弱的。)5、下文什么地方也体现了皇帝虚弱的一面?(当小孩说出真话后,所有的百姓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却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是为什么?这是他在掩饰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小结:一切虚弱的东西表面上看似狂傲,但本质是虚弱的,他们的狂妄其实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板书:虚荣、虚伪)(二)请一个同学朗读第22自然段(用幻灯片出示:“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附和,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讨论:1、“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用“随声附和”造句。2、“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这布是否存在?(不存在)3、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称赞?(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因为,谁也是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4、与其说他们在称赞布料的华丽,精致,不如说他们在向周围的人宣告什么呢?(他们是称职的,聪明的)5、根据骗子所说的,他们看到织布机上什么也是没有时,他们应当因此而感到不安,为什么还有说不出的快乐?(因为他们看到织布机上什么没有时,他们各自担心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为了保住各自的职务,维护自己的尊严,于是他们都只好说谎来骗皇帝,骗周围的人,而他们发现皇帝和周围的大臣并没有发现自己在说谎,这样一来,周围的人包括皇帝在内就都认为他自己是聪明的,称职的,所以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小结:皇帝所用的大臣都是一些虚伪,说谎话的人,也就从侧面说明了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昏庸)(三)分角色朗读33—36自然段。讨论:1、当人们都在称赞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是谁最先说出真话?(小孩)2、为什么从皇帝到百姓都说假话,只有小孩讲真话?(因为孩子涉世不深,受社会、受大人的影响还很小,没有私心杂念,无真无邪,所以敢于说真话。)3、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还会说真话吗?(学生各抒已见,只要言之有理,答案无须统一)(可能会:因为他可能从这——·事件中得到结论,任何虚伪的东西是没有命力的,他会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可能不会说真话,因为当时的社会就如同一个大染缸,自然也会被染成与染缸的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颜色。)(用彩笔勾画出染缸,板书:染缸社会)小结:之所以皇帝、大臣、百姓受骗,而小孩不被骗是因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自己的利益)(板书:自私)五、总结全文在封建专职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庭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而不得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十分自然,本文以“骗子行骗”开始,以“小孩揭骗”结束,围绕“新装”这个中心,写出了皇帝、大臣、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板板书: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该教案板书设计新颖,以“骗”为主轴,向五个方向辐射,并用五个动词把主轴和辐射对象连接起来,最后勾画出一个“染缸”,所有的社会成员就在这个“染缸”里围绕一个“骗”字进行活动。这样的板书让人耳目一新。另外,该教案设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合作学习等,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剖析社会说假话现象,培养学生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也是本案的一个亮点。【“研读小孩揭骗”片段课堂教学实录】师:有哪几个同学自靠奋勇宋朗读33~36自然段。(分角色读)(学生读完后老师进行点评。)师:刚才读小孩的同学读得特别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的声音读出来了。师问:当皇帝穿上他的新衣服走在街上游行,人们都在称赞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是谁最先说出真话?生(齐答):小孩。师问:为什么从皇帝到大臣乃至百姓都说假话,只有小孩讲真话?生:因为小孩不懂事。师问:这个同学说“小孩子不懂事”是指这个孩子没有是非观念,还不能判断是非吗?生:不是。.师问:那你说的“不懂事”是不懂什么呢?生:不懂得讨好皇帝。生:不懂阿谀奉承。师问:那大臣和百姓是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阿谀奉承呢?在小孩子面前他们阿谀奉承吗?生(齐答):不是。师问:那大臣利百姓是在什么人面前才阿谀奉承呢?生:有权有势的人面前。因为他们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或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得讨好有权有势的人。师问:就说明他们是怎样的人呢?用一个成语概括。生:低眉顺眼。生:趋炎附势。师问:为什么大臣和百姓都趋炎附势,而小孩子却不呢?生:因为大臣和百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说假话;小孩子却是天真无邪的。(板书:自私)师问:在当时那个说假话的社会里,为什么小孩子还是天真无邪的?生:因为他还小,没有长大。师:没有长大,也就是说他在社个社会里生存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受社会的影响,受社会的污染还小;所以他天真无邪,敢于说真话。师问: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还会说真话吗?生:不会,他长大了说不准也会当一个官,他也会学会阿谀奉承。生:不会,他长大以后也会变得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说谎的。生:会,他可能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他会从这一事件上吸取教训,说谎话最终是会被揭穿的。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个小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会说真话,因为他可能从生活中叹取教训,得到结论:任何虚伪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他会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不会说真话,因为当时时的社会就如同一个大“染缸”,生活在这样的“染缸社会”里,也有可能被染成与染缸相同或相近的颜色。(板书:染缸社会:用彩色粉笔色勾画出染缸。)师总结全文: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庭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而不得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十分自然,本文以“骗子行骗”开始,以“小孩揭骗”结束,围绕“新装”这个中心,写出了皇帝、大臣、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专家点评】这堂课呈现了三个亮点:一是教者对教材的处理恰到好处,在许多问问题上做到了点到为止,又有一定的深度,留有空白;二是设计的问题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习惯,遵循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挑”,既没有感觉很困难,又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后的喜悦;三是把握教材的主旨,并能充份利用这一点深挖、拓展、注意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蒋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