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议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班级:12人资姓名:徐金燕学号:12061401372目录1引言…………………………………………………………………………4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43向西方学习的过程………………………………………………………43.1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技…………………………………………………43.1.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43.1.2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53.2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53.2.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53.2.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63.3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63.3.1新文化运动……………………………………………………63.3.1学习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7参考文献……………………………………………………………………………83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看到了西方的先进经济技术、政治制度。开明的地主阶级及学生开始察觉到中国不能再延续闭关锁国的封建政策,而是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开端为李鸿章曾国藩为主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了先进的技术,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彻底破产,接着便有了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为挽救国家而兴起的运动。本文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并分析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整个过程。4小议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徐金燕(12级人资班)1引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从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思想和文化。2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重的民族灾难。大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热潮,对学习西方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学习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也更加全面。虽然没有挽救近代中国的命运,但是失败孕育着成功,他们探索为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一条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鸦片战争的失败、时代的剧变、西方文化的冲击唤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他们发出了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谋求国家富强的呼声。3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1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3.1.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意识到应该了解西方、认识西方,他们面对现实,揭露腐败现象,提倡“经世致用”。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放眼望世界的第一人,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他就敏锐地注意到西方列强与传统观念中的“蛮夷”不同,说明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积极的组织进行反侵略斗争,提出了“民心可用”的进步主张,搜集西方出版的报刊,组织翻译《四洲志》,大力提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坚决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以夷制夷”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魏源则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时期,他写下了《海国图志》这部巨著,他用近代意识,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人们知道除中国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53.1.2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太平天国烈火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内一部分实权派官僚逐渐认识到洋枪和洋炮的威力,认为必须学习西方国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发起了洋务运动。他们从19实践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自强”与“求富”为口号。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成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最后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北洋水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培养了技术工人和科技工人,为中国科技发展和民主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对外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3.2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3.2.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被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放宽了对民间建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眼福等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一)向皇帝上书。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运动在全国正式开展起来。(二)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四)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五)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六)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其中,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他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存图的唯一出路。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6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却以失败告终,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3.2.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革派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帝国主义进一步的侵略,造成中国大量主权的丧失,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一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的念头。为了挽救清政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等三民主义,随后又对三民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三民主义的主张适应了当时发展的趋势,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要求。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学习和探索此时从维新变法阶段发展到了民主革命阶段。1911年1月1日,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胜利的步伐不能继续前进,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3.3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3.3.1新文化运动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主要撰稿人除陈独秀外,还有李大钊、胡适等。此后,《新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7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俄国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新文化运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3.3.1学习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开始把注意力转到了俄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18年,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热烈地赞扬十月革命,称之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