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立法概况——《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治理管理办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洗染业管理办法》——《禽畜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新《水污染防治法》8章92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的措施第五章饮用水水源和其它特殊水体保护第六章水污染事故处置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十大新意:——加大地方政府对水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违法界限,即超标违法,不得超过总量;——进一步强化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规范排污行为;——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水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强化城镇污水防治;——加强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加大处罚力度,强化法律责任。十大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新增)*政府对水环境质量负责、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修订)在立法目的上增加了“保障饮用水安全”(1)在指导原则上提出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3)在结构上增设“饮用水水源和其它特殊水体保护”专章完善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严格管理明确了保护区划定机关和争议解决机制(56)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严格管理:禁止设置排污口。违者,由县级以上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10万——50万元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费用由违者承担,处50万——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产整顿(57、75);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与供水设施、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违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50万元罚款;并报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关闭(58、81);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违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处2万——10万元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58、81);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排污项目。违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50万元罚款;并报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关闭(59、81);禁止在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改建项目,不得增排污量。(60、81);——总量控制制度(修订)扩大了总量控制制度的适用范围;要求地方政府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18);允许省级政府确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重点水污染物”(18);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的环评文件——区域限批制度(18);对未完成总量控制指标的省、市、县予以公布(国务院公布省级;省级公布市、县;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公布违法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名单(19))。——排污许可证制度(修订)明确了四类适用对象: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排放医疗污水的医疗卫生机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其它应取得许可证的企事业单位(20);明确了两项基本要求:禁止无证排污,禁止违证排污(20);明确授权立法,即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20);关于规范排污行为的规定:按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排污口的,还应遵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禁止私设暗管或采取其它规避监管方式排污;违法设置排污口或私设暗管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2~10万元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10~50万元罚款;私设暗管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环保部门可提请政府责令停产整顿;未经同意在江河、湖泊建排污口的,按规定处罚(75)——禁止超标、超总量排污制度(新增)新法第9条规定:“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违反上述规定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排污费的2~5倍罚款。限期治理期间,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限期治理期限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任务的,报经政府批准,责令关闭(74)——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新增)专设第6章规定了水污染事故处置要求:*政府应当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工作(66);*企业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采取措施,防止在处理事故中产生的消防废水、废液直排水体(67);*发生事故后,企业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68);*环保部门应及时报告政府,抄送有关部门(68)。*法律责任(82、83):不按规定制定应急方案或未及时启动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2~10万元罚款(82)造成事故的,处以罚款(一般或较大事故:直损×20%;重大或特大事故:直损×30%);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不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代为治理,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造成重、特大事故的,可报经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对主管人、责任人可处一年从本单位收入的50%以下罚款(83)——排污单位自我监测制度(新增)设定排污单位具有自我监测义务,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保证正常运行;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监测并保存原始纪录(23);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环保部门同有关部门确定(23);对未安装、未联网、未监测并保存原始记录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10万元罚款(72)。——限期治理制度(修订)新法将限期治理决定权赋予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新法第74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超标排污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指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限期治理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区域限批”制度(新增)★新法第18条规定,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公众参与制度(修订)★赋予公众检举权。新法第1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对违法者公开曝光。第19条规定,上级环保部门对未完成总量控制指标的下级行政区予以公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25);★允许环保社团支持因水污染受害人起诉(88)。其他制度:——环评制度(17);法律责任:同《环评法》——“三同时”制度(17);法律责任: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71)未经批准拆、闲设施的处应交排污费的1~3倍(73)——排污申报登记制度(21条);法律责任: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72—(2))——征收排污费制度(24);法律责任:同《收费条例》——现场检查制度(27);法律责任:同《水细则》——淘汰制度(41);法律责任: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请政府停业、关闭。(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制度(44);——跨区纠纷解决制度(28);强化法律责任▲新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行政责任:(69~83条)15条,42种违法行为●民事责任:(85~89条)5条,10种情况●刑事责任:第90条▲行政责任方面的创新突破——扩大了责任承担对象(3类)①行政不作为的环境监管人员,如发现违法行为或接到举报后不查处的(69);②违法的排污单位(法人、组织)(82等);③违法排污单位内部的直接责任人员(对个人罚款)(83).——增加了应受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①环境监管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如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等(69);②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72);③未与环保部门联网并保证正常运行的(72);④未进行自我监测并保存原始记录的(72);⑤排污超过标准的(74);⑥排污超过总量指标的(74);⑦私设暗管的(75);⑧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重污染项目的(78);⑨不按照规定制定事故应急方案的(82);⑩事故发生后未及时启动应急方案并采取应急措施的(82)。——创设了处罚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方式①“责令限期治理”:针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的行为,以法律责任形式规定“责令限期治理”,同时对决定权限、期限、后果做了详细规定(74);②“责令停产整顿”:针对私设暗管行为(75);③“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针对违反禁止性规定违法排污并造成水污染的行为(76、80、83)。幻灯片36▲进一步完善了民事责任受害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减轻排污方责任;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85);——举证责任转移(倒置)★一般民事纠纷,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环境民事纠纷,由排污方举证,(《固废法》第86条已有规定)。★《水污染防治法》87条规定:“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刑事责任:第九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于转发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环境保护部环发〔2008〕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水污染防治法》第九十条明确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对环境管理中违反治安管理规定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行为做出了具体规定。为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充分运用行政拘留的强制手段处罚恶意排污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08年5月印发了《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转发给你们,并将具体运用问题通知如下:一、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的,可以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根据《水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意见》的规定,排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向水体排放、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构成非法处置危险物质的,可以适用行政拘留处罚。二、案件的移送程序及证据材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排污单位有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行为的,应当依职权调查处理,凡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需要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应当主动、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88号)的有关要求向公安机关移送,并将案件相关证据材料一并移送。二○○八年七月四日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境保护部环函[2008]308号)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你局《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的紧急请示》(沪环保法〔2008〕415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有多种情形,我部认为,以下几种情形可以理解为属于“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1.将废水进行稀释后排放;2.将废水通过槽车、储水罐等运输工具或容器转移出厂、非法倾倒;3.在雨污管道分离后利用雨水管道排放废水;4.其他擅自改变污水处理方式、不经法定排放口排放废水等规避监管的行为。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私设暗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