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分期前1046前771前476前221西周前770前475东周春秋战国前256平王迁都洛邑“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分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前1046前771前476前221西周前770前475东周春秋战国前256平王迁都洛邑1.阅读课本第一段,指出中国处在大变革时期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分期基本特征处在大变革时期(1)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2)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前1046前771前476前221西周前770前475东周春秋战国前256平王迁都洛邑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诸侯争霸原因:目的:掠夺土地、人民,争做霸主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汉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汉书》思考1: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1)有较好的自然条件(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2)重用人才(管仲),推行改革(成东方强国)3)采取有效的争霸策略(“尊王攘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思考2:称霸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葵丘会盟春秋五霸——齐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争霸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标志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坑杀考古现场融合主要民族:华夏胡匈奴戎越融合途径作用: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战争实质:华夏文化的扩大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性质的区别1)春秋是奴隶主争夺土地人口的争霸战争2)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兼并战争,并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例: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区别是①春秋战争是为掠夺土地人口;战国战争又有兼并统一性质②春秋战争瓦解了奴隶制;战国战争促进了封建制形成③春秋战争规模小;战国战争规模大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拓展1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拓展2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没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拓展21)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区域统一,有利全国统一2)削弱奴隶主势力,有利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3)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4)各国为赢得战争,纷纷进行改革,促进于经济的发展5)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分封制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处在大变革时期的基本特征1)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2)诸侯争霸,民族融合3)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4)井田制瓦解,分封制趋于崩溃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纷争融合春秋:诸侯争霸原因东周王室势力衰落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掠夺土地、人民,争做霸主概况: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出现三家分晋:晋韩、赵、魏田氏代齐:战国七雄:表现齐魏兼并:桂林之战、马陵之战秦赵兼并:长平之战齐、楚、燕、韩、赵、魏、秦性质:性质:作用(评价)消极:积极:1、2、3、4、5、主要民族融合途径:1、2作用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C.大国崛起D.诸侯野心大2.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夷蛮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BDCA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关于管仲改革的材料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国语·齐语》材料2: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国语·齐语》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论语·宪问》二、材料解析题8.阅读下列关于管仲改革的材料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国语·齐语》(1)材料1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材料2: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国语·齐语》(2)据材料2,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3)材料3、4说明了什么问题?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论语·宪问》(4)材料5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而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