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法界颂》浅释(一)一、总义(一)学《赞法界颂》的重要性《赞法界颂》是龙树菩萨将整个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的经典加以浓缩,而形成的一部短小精悍的论典。其主要内容,是讲心的本性——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流转于轮回当中,没有得到解脱,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无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轮回当中所有的幸福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要得到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脱。要想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求。只有佛法,才把心的本性说得最清楚,通过佛的方法,才能证悟心的本性。除了佛法以外,其它所有的世间学科都无济于事。尤其是密法,更是把心的本性讲得尤为清楚、透彻,除了密法以外,讲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三转法轮。在藏传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与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都是相当重要的论典,因为二者都浓缩了第三转法轮中所有关于如来藏的内容。就像龙树菩萨的《中论》,也浓缩、提炼并以很好的逻辑思路去解释了佛陀第二转法轮以《般若十万颂》为主的般若经典一样。(二)证悟如来藏的次第佛在传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讲究,初转法轮的时候,并没有讲如来藏。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在听闻者根基没有成熟,也即对空性没有了解的时候,如果宣讲如来藏,不但对听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他们对如来藏产生执着——会认为烦恼等有漏法或有为法是不存在的,是空性,但如来藏是不空实有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执著,那就是证悟法无我的障碍。麦彭仁波切有一个宣说中观他空见解的论典,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要精通他空中观,首先一定要精通龙树菩萨的自空中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一句话。因为精通自空中观以后,就已经建立起“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的定解,那样就不可能对光明如来藏产生执著,即使三转法轮的经典中说如来藏存在,也自然而然地会知道顶多是如来藏的现象——光明的部分存在,但如来藏也不可能实有。佛陀三转法轮中,哪一次最了义,哪一次最不了义呢?在此问题上,虽说有不同的立场,但绝大多数高僧大德的观点是一致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再三提到过,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的;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基本上是讲般若空性,所以对第二转法轮有不同的观点,宁玛巴的龙钦巴(无垢光尊者)认为:第二转法轮是了义的,但却是相对的了义,只有第三转法轮,才是最了义的。三转法轮的三个次第,越来越接近于真理,接近心的本性。当然这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大乘佛教的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第三转法轮中阐演的,谁也不能说所有这些经典全部都是了义经典。更确切点说应该是,第三转法轮当中专讲如来藏部分最典型的十部经典,是最究竟的了义经。而其他经典当中虽然提到了如来藏,但不是很强调,主要讲的是菩萨的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等六度万行的其他内容,所以还算不上是最了义的经典。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曾用一个非常清楚的比喻来解释三转法轮的次第:古印度人喜欢到海洋中的一些小岛上去取宝。珠宝取回来以后,首先是把珠宝泡在盐水里面,浸泡很久以后,再用很粗的布来擦拭,把粗大的沙石、污泥清洗干净,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把珠宝泡在浸泡过一种食物的水里面,过很长时间以后,再用一般的布来擦拭;第三个阶段,是把珠宝泡在一种药水里面,然后用丝绸等柔软光滑的布擦拭,最后珠宝就变得清净无垢、纤尘不染了。同样,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人们刚刚接触佛教,不懂空性,更不懂光明,我执、自私等烦恼非常粗大,对世界的贪恋深重无比,此时讲空性、光明,显然还为时过早,所以第一转法轮当中只讲了诸行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以及简单的无我等小乘法门,首先让修行人明白因果轮回的真相。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稍稍成熟一些,所以此时只讲空性,不讲光明。虽然《般若十万颂》等《般若经》中有很多“光明”的字眼,但此时的光明一般都解释成空性,没有强调如来藏。龙树菩萨讲解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也只是讲空性,而不提如来藏。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更趋于成熟,所以此时虽然偶尔会稍稍讲一下空性、无我,但主要讲的是光明、常住、清净。佛在传法之初,就已经策划好传法次第,通过三转法轮,将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到最后的光明境界,由浅入深地依次传授给愚痴众生。但显宗经典所透露的,也就仅此而已,到底什么是清净,什么是光明,却没有解释,也没有讲如何证明光明如来藏的存在。佛陀只是说:“你们要相信我的话,相信我所说的话不会有错,我在多世累劫当中从来没有撒过谎,所以我的舌头才会是这样。如果你们相信我说的话,就可以证悟胜义谛。”说毕,便在大众中示现伸出广长舌给众人看,以证明自己不会说妄语。佛也说过,胜义谛要用信心来证悟,只要有信心,然后努力修持,就会慢慢证悟。不了义法与妄语之间有什么差别呢?简单而言,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差别,妄语是以烦恼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欺骗人;第二,在妄语里面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它完全是假的。而不了义法则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欺骗人,而是因为当时的众生不能接受空性、光明以及密宗等高层的法,若实实在在地把真相告诉对方,对方就会产生误解,会造罪、堕落。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只能先让众生了解一下最简单、最低层的东西,只有让众生慢慢地接受。这是为了给众生找一条出路,让他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因为众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就永远不传法,众生就不能走上解脱道。第二个差别。打个比方,在我们失眠,需要服安眠药的时候,假如医生告诉我们,这种药的效果非常厉害,你一定要在床上躺下去以后才吃,千万不能在走路、吃饭或坐在其他地方的时候随便吃,否则会马上睡着。如果我们把医生的话当真,因为心理作用的缘故,药的功效可以提高很多。其实,如果分析医生的话,也不能说他说的完全错误。尽管他的药本身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但因为医生特意且善意的一个小谎,却让病人对药物生起了信心,其结果,是的确增加了药效。同样,佛告诉我们,人生是痛苦的,我们不能说这是假的。因为从凡夫、轮回的角度去说,轮回就是痛苦的,但我们也不能说人生的的确确是痛苦的,因为轮回本身根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又怎么会有什么痛苦呢?所以这叫做不了义法。佛在《般若经》当中说的空性,的确是真实,永远不变的,任何物质永远都不会变成实有,所以佛在第二转法轮当中说万事万物都是空性,这一点也没有错,所以称之为了义。但因为这个了义还不是很完整,其中没有涉及光明。本来万事万物都是显空双运的,虽然是空性,但其现象永远存在。不仅不清净、不可靠的有为法是显空双运、显空无别,包括如来藏光明、心的本性、本来面目都是显空双运的。虽然讲的时候先讲空性,后讲光明,但我们不能认为光明和空性是分开的,实际上二者无离无合,这叫做显空无别。(三)现空二谛和实象二谛的区别在大乘佛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二谛。第一种是自空中观当中讲的显空二谛。认为空性才是唯一的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自空中观的见解不仅非常有用,而且也有佛经的根据。第二种二谛,叫做实象二谛。实象也即哲学与中观里面都提到过的实在和现象。实在即真理、本性,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现象在中观里是由无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显现,脱离了实象且原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都属此列。实象二谛什么时候需要呢?在讲第三转法轮以及讲密法的时候需要。区分两种二谛非常重要。比如说,在讲龙树菩萨的《中论》等自空中观论典的时候,如果一提到胜义谛当中存在任何东西,就会与法无我的见解相对立,所以不能承认任何胜义谛中存在的东西。但在实象二谛的胜义谛当中,却允许有东西存在,那就是如来藏光明。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如来藏的光明在胜义谛当中也是存在的,而不能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从显空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的光明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因为它是现象。但从实象二谛的角度来说,如来藏光明是胜义谛,不是世俗谛。在区分两种二谛的问题上,不要说没有学习过中观的人,即便是专门研究中观的学者、论师,都会犯错误。比如说,觉囊派始终强调如来藏的真实光明永恒存在,藏传佛教的有些人就认为,觉囊派的观点,顶多属于唯识宗的观点,搞不好就变成外道的见解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若能把两种二谛分开理解,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来藏就是永恒的、存在的、光明的,这是佛亲口说的。因为某些人自己对佛经的理解不正确,才会认真为假,以为觉囊派的观点出了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不会区分两种二谛,则龙树菩萨的《中论》,和《赞法界颂》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化解。如果承认《赞法界颂》是准确的,就一定要承认《中论》是不准确的。如果认为《中论》是准确的,就必须放弃《赞法界颂》的观点,二者必舍其一。假如通达了两种二谛的概念,就知道《中论》和《入中论》里面讲的空性,和《宝性论》与《赞法界颂》里面讲的光明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浑然一体的。就像学《中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学推理的方法一样,要学如来藏,首先要理顺两种二谛的划分界线。两种二谛的来源,都有佛经的根据:实象二谛,佛在第三转法轮当中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子说道:“舍利子,胜义谛当以信心而证悟”,此时佛说的胜义谛,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就是光明与空性的综合体。(四)何谓如来藏1、如来藏的不同称谓如来藏也称为佛性、光明、空性等等,在藏传佛教里,还叫大空性、大手印、大圆满。这些名称都是不矛盾的。2、大空性与小空性的区别《中论》、《入中论》中讲的自空中观与空性,仅仅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其中没有提到光明的部分,所以称为一般的中观;而引入了如来藏光明的他空中观,就属于大中观、大空性。3、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如何不矛盾如来藏本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其本体不存在、不实有、虚幻、空性;另一方面,是光明、纯洁、永恒、真实。在学中观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观点:真实不虚和虚幻空性是对立、矛盾的,任何一个物质只要是真实的,那就不是空性。只要是空性,那就不可能真实、永恒、常住不灭。只要承认实有的东西存在,则无论再高明,也顶多不能超越唯识宗的观点。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呢?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传递给我们的。因为这些经论主要讲的二谛,是显空二谛,在显空二谛的范围内,真实、实有与空性就是矛盾的。但学过第三转法轮经论的人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第三转法轮时所讲的二谛,是实在和现象的二谛。在第三转法轮当中,佛陀非常强调如来藏是实有的、常住不灭的,还说如来藏是究竟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不虚和空性也不矛盾,如来藏既是真实、常住不灭的,但同时也是空性的。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或者《赞法界颂》、《宝性论》等他空中观的论典当中,否定了世俗谛,认为这些都是无明的产物,是众生的幻觉,最后剩下的,经论中用“常住不灭”或“真实不虚”等词句来形容,但这只是在名称上与龙树菩萨破斥的实有、常有等相同而已,实际上并不是一码事。在第三转法轮的二谛当中,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与龙树菩萨破斥的实有——人我和法我、人我执和法我执属于世俗谛。也就是说,第三转法轮把除了真实不虚的如来藏,或诸法本来面目以外的所有东西,都列入了世俗谛,实际上也连带将“人我”和“法我”一并破斥、否定了,所以三转法轮与二转法轮的中观并不矛盾,只是名词上看似冲突而已。4、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区别在《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观论著以及密宗典籍当中,有时会把如来藏称为阿赖耶识,那如来藏究竟是不是阿赖耶识呢?其实,阿赖耶识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二者虽然名称一样,但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的。换言之,唯识宗讲的八识里面的阿赖耶识,是众生意识的一部分,是无常、有漏的有为法,属于轮回的范畴;而如来藏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也不属于轮回,是佛的智慧。在他空中观的经论中,永远不会承认如来藏是无常的。另外,诸如法界、光明之类的词,也会在不同的经论中表示不一样的内容。如果没有真正系统地学习,就不能了解佛的密意,更不能给佛法妄下断语。不看书的人自然不会有怀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书中讲了什么。看过书的人,才会有很多的疑问。有了疑问,就应该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