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1.怎么来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2.是什么?——内容3.怎么样?——评价4.有什么用?——启示1.怎么来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1.1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1.2国际社会1.日本:提出改革教育以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特别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美国: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中心内容就是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一流人才3.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展开教育改革运动,试图寻找挖掘学生潜能,提高他们素质的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传统教育只是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技能,轻视能力培养。1.3国内社会理论基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赞科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老师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要先于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他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2.是什么?——内容1.学生的一般发展的理论2.五大教学原则一、学生的一般发展理论:一般发展指的是学生个性所有方面,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一般发展vs特殊发展:一般发展是在学习任何教材时,在各种各样情景中都要表现出来的。特殊发展则指在某一个领域(例如某种艺术领域)里的发展。二、五大教学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传统教学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没有给学生提出足够的困难与问题,致使学生精神萎靡不振,不仅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更不利于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其能力范围内可以试探到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以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和转化。为什么?怎么做?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传统教学将知识的广度和与知识的巩固性对立起来,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为什么?怎么做?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方便记忆;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有助于孩子把握事物规律,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让学生尽可能在深刻理解有关概念、法则及其之间的依存性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为什么?怎么做?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传统教学中往往强调教师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而忽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但是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而且应当使他们意识到各学科合理的学习过程,教材和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为什么?怎么做?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可夫通过对差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差生知识掌握的不理想是较低的一般发展水平的必然结果。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材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实验为基础,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为什么?怎么做?评价优点显而易见,主要讲述一下不足之处:有许多理论的地方难以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难度要注意分寸,控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那种难度上。1.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出适合的内容?(通过考试成绩?记忆测试?)2.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是不一样的,在人口庞大的社会,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是分班,分层,是否和是让全体学生都获得一般的发展冲突呢?例如有些学校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即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国画、书法等课程,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受不平等待遇)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首先,速度的把握很难;其次,扩大知识广度未必能获得知识的深度,就像我们看书一样,看的书多,缺乏自己的思考,一味地吸收他人的经验,只能达到传承,却难以做到创新。评价自己的感悟:1.通过他人对学生进行鉴定始终都是有偏差的,是不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办法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2.至于因材施教,现在人口越来越大,要做到针对性教学太难,班级授课制还是主流,这种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开设更多的免费网络课程,共享学习资源。例如:app中国大学慕课3.知识的深度,离不开学生的思考。老师可以传授知识,可以让学生去看书,去抄写,去背诵,但是却不能逼学生去思考。而是思考的动力,我认为是兴趣,教学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也好,语文也罢,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个人对社会,可谓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