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讲记(1)明海《吉祥经》讲记主讲:明海大和尚地点:柏林禅寺普贤阁时间:2004年正月初九至十三,每晚7:30听众:参加上元节吉祥法会的信众(2004年2月28日,正月初九,1/5)明海大和尚: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寺院每年都要在这时候举行上元节吉祥法会,大家一起拜药师忏。这个法会的意义今天早上我讲到了就是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每一位与会大众身心安康、个人六亲眷属吉祥如意祈祷,所以这个法会的主题就是吉祥。每年这个法会的晚上都要安排讲法,今年我们就选了一个跟法会主题相应的经典,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经典就是已经发给你们各位手上的这部《吉祥经》。《吉祥经》在佛经里是属于比较短的一部经。从它的内容来说重点是讲在我们现世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现在学术界认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汉地始于西汉末年,从西汉末年传到汉地,从那时起直到元朝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经通过各种渠道传译到汉地,最集中的时间呢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在宋朝也有,宋以后比如说元朝有一些佛经则是从藏地译过来的,所以传播最集中的时间还是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这一段。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翻译到我们汉地的佛经是很多的,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就是说佛经多得可以把房子装满,如果用牛去拉呢则拉得出汗。中国古代的祖师对这么多浩瀚的佛经,其研究、学习、阐述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所有传译到汉地的佛经都给予了同样地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过来的时候我们汉地是一个已经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很深厚的哲学基础、很发达的哲学思维的国家。佛经传入汉地,佛教在中国兴旺以后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家。在佛教传进来以前,在那以前中国儒家的思想已经比较完备了,此外还有道家的学说,所以中国祖师对佛经的研究阐述的侧重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当然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人天乘这一部分佛法没有特别地加以阐述,倒比较侧重佛法出世间的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就是关于人天乘这个层面的法。佛法本来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经比较完善、完备,所以佛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关于人天乘的法在汉地就没有特别地受到重视。我们看中国古代祖师他们研究、讲述佛经,关于人天乘的这部分讲得不多。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从它的思想内容来说主要就是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时代来看,人天乘的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的。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有误会,一提及佛教、说到佛法,他们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这个层面。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升天、到出离、解脱,到大乘菩萨行、到无上佛道,它都很完备,一个也不缺。事实上出世法、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础上的。就以每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没有人天法的基础——做人的基础没打好,要修行,修出世间法就很难,可能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障碍大概多半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来自于人天乘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么修出世的大乘法有时候就有障碍。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佛经里侧重人天乘法的这些经,这些经有很多,我们老和尚在几年前编过一本书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最早的时候,这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侧重在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象《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中间有个《优婆塞戒经》;在两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的第二册,这第二本主要的经典一个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间很多的经侧重在人天善法,侧重在我们怎样建设我们的人生,怎么样建设现世的生活,怎样先做好一个人,怎么样在生活里尽职尽责,把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吉祥经》是在解放以前民国年间翻译的。作者叫李荣熙,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他过去呢也是出家人。李荣熙居士是谁呢?你们有的可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学那个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师叫李钟鼎,人们叫他元音老人。李钟鼎的师父叫王骧陆,好像是天津人,王骧陆的师父就是这个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他出家的法号叫大愚,人们叫他大愚禅师,大愚法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在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个传统在解放前开始的,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当然后来因为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可是他还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藏经巴利文里翻译出来的。这一部经好像在汉地的藏经里没有,汉地藏经里也有叫《吉祥经》的,但是内容跟这部经不一样,汉地藏经里有一个叫吉祥经的就是通常我们有时候看到叫《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这部经有时也被叫作《吉祥经》,它翻译于宋朝,是讲关于念佛的。这是关于《吉祥经》的译者的简介。这部经的题目很简单,不用太多讲,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怎么样生活在吉祥中,怎么样生活在幸福中,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在古代印度很多人在探索、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时代哲学很发达,各种宗教很发达,在社会上、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经里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其实还不止九十六种,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很多。这些宗教和哲学流派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关于怎么样生活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样的,大家对人生的看法不一样,大家的人生态度不一样,落实到修行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对人生持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对人生持常见,认为狗永远是狗、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坚持苦行,认为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能够获得幸福获得人生的解脱;有的呢坚持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应该放纵欲望。应该说现代的人们关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观点、很多做法、倾向在古代印度的这些宗教流派、哲学流派里都涉及到了,现代人有时候认为自己的大脑很发达、智识很发达,有很多思想很多流派,其实跳来跳去,在我看来很多基本观点,在古代印度古已有之。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顺生论》,对于人生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顺从于人的现状,人的身体上、心理上,他以为有什么新东西,其实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顺世论、顺世外道,那不是什么新东西,古代的人早都想过啦。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他是中道。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打开我们人生幸福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上。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生的善恶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造就,自己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很重要的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某一个主宰的神或者来自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们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我们怎样付出、在我们现在怎样做。所以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他教导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不是说要我们在家里挂上某一个神秘的符,也不是有一个秘密的咒语教给我们,我们昼夜六时就吉祥了,都不是。实际上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怎么寻求正确的信仰,在怎么实践这个信仰,在这里。这是我们在进入经文以前,简单讲的。下面我们看经文。这部经的开头因为是现代人翻译的,所以跟以前翻译的佛经的体例差不多。“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的开头。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以后佛经怎么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我闻”,这是佛经开头都有的。古代的祖师从很多角度去阐述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讲就是表信的,说下面的内容、下面的经文、下面的教导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因为佛经的结集是很多阿罗汉在一起,佛经由阿难尊者诵出来,大家一致通过,表示佛陀确实这样讲过,你听到我们也听到了,没有错,所以“如是我闻”是表信。“一时佛住舍卫国,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舍卫国是佛陀时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释迦牟尼佛很多佛经都是在这个国家讲的。在这个国家里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也就是寺院吧。这个精舍跟现在的精舍不一样,现在说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个小庙或者在城里弄两间屋子,其实精舍是僧团居住的地方。“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有时候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它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浓缩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在舍卫国里有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叫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家里很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舍卫国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给孤独长者看见释迦牟尼佛带着很多师父每天传道讲法没地方住,就发心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作寺院,后来他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祇陀太子也很喜欢他自己这个花园,所以当给孤独长者提出想把这个花园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佛时,因为祇陀太子那时候还没有信仰佛教,自己很贪着他这个花园,所以他不愿意,但是他也好像不好直接拒绝,因为给孤独长者在他们国家也是很有名望、很有影响的,相当于现在的大亨或者富豪、社会名流吧。于是祇陀太子就说啦,他说我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你得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这个花园我就卖给你,这个花园的价值就是这么多。祇陀太子以为他这样讲给孤独长者就会畏难而退,会放弃的,没想到给孤独长者坚持,说好,马上就招呼人往这个花园里拉黄金。你们当然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富有,用黄金铺满一个花园对他来说也是小事一桩啊,那个富有的程度可能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李嘉诚吧或者美国的比尔盖茨吧,比尔盖茨有时捐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亿美元啊。马上就要把花园铺满了,祇陀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他说地啊算归你了,但那树还没有布满黄金哪,所以树呢就算我的,算我的名义供养给佛陀的。所以这样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精舍,人们就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看叫“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地。你们看这个称呼是非常注意版权的啊,哪个人捐了树哪个人捐了地,在这个称呼里都表现出来了。所以现在有时有钱人拿钱做希望小学,比如说明海吧,他出资的希望小学就叫明海小学,这种做法在古代就有的,不是现代的发明。用人的名字,是因为他出过力出过钱,所以以他的名字来冠这个地名。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一般其他的佛经前有一个六成就,也就是说佛陀在讲法以前要有时间、地点、听众和讲法的人,这个经呢有点特别,就是佛陀在夜深的时候,给一个天神讲的,天神有时候叫天人有时候叫天众。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时,我们常说昼夜六时恒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后日,晚上是初夜、中夜、后夜。这个时间概念相当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是白天;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黑夜,夜三时,昼三时。戒律里面讲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后夜精进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这个指标来说,实际上就是休息四个小时,相当于十点以后至次日凌晨两点(31分08秒)。释迦牟尼佛他这一天特别辛苦啊,白天不用讲,白天他要游行教化、要指导僧团,要跟各种各样的人讲法,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我们在佛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三教九流、三六九等都有,从国王贵族到当时印度社会底层的贱民;从良民百姓、商人到强盗、妓女、流浪汉等等。那么到晚上呢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