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骨的构造与骨折愈合第一节骨的结构人体有206块骨,通常依据骨的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每一块骨骼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从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虽然骨的形状各异,但是骨的结构具有共同的模式,即骨的表面被覆一层骨膜,骨膜深方是结构致密的皮质骨,虽然皮质骨的厚薄不等,但是都形成一个封闭的皮质骨壳,即骨的外表面。在表层皮质骨的深方是海绵状的松质骨。在长骨的内部和松质骨的小梁骨之间有骨髓腔,容纳骨髓。骨组织是组成骨器官最基本的成分。骨组织属于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矿化的细胞外间质组成的、坚硬的结缔组织。在生活状态下,骨组织有活跃的新陈代谢,其对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应力变化,有积极的反应,并且以其微细结构周期性的重塑建,适应内外环境和应力的变化。骨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支持、运动和保护等3个主要方面。此外,骨组织是机体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钙离子“库”;红骨髓是机体的造血器官;骨组织合成及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参与机体造血、内分泌和免疫等许多系统的机能调节。一、骨的组织学构造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等3部分构成。骨膜是骨的被覆。骨质即骨组织,由骨系细胞和骨间质组成。骨系细胞主要指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等,有时也涉及到中胚层间充质的多能干细胞。骨间质即骨组织的细胞外间质,通常分为有机间质与无机间质。有机间质由骨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组成;无机间质即骨盐,它们主要沉积在骨的胶原原纤维上。为方便起见,拟分骨系细胞、细胞间质、骨膜和骨髓4个标题介绍。(一)骨组织的细胞:骨组织的基本细胞有4种: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中骨细胞最多,埋于骨间质内部,其它细胞均位于骨质的表面(边缘)。1.骨原细胞(Osteogeniccell):也称前骨母细胞(Preosteoblast)或骨祖细胞,它们是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骨外膜和骨内膜的深方。骨内膜除贴覆在长骨干皮质骨内面外,也贴覆在小梁骨表面和骨内管道系统的腔面。换言之,在骨2膜与骨质的表面之间(或者说在骨膜的最深层),覆有一层骨原细胞。此外,在骺板的毛细血管周围及其软骨小梁处,也有少量骨原细胞。骨原细胞的形态与内皮细胞或纤维母细胞相似。骨原细胞的胞体较小,呈梭形。细胞质较少,呈弱嗜碱性,浅染且富于空泡;细胞核椭圆形,核染色浅淡。在生理条件下,骨原细胞与骨的生长和重塑建有关;它也参与骨折愈合的修复。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标记骨原细胞后,只在分化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内检测到3H-胸腺嘧啶。这表明骨原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和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2.成骨细胞(Osteoblast):又称骨母细胞,它们位于骨膜的深方,新生骨的表面。成骨细胞比较大,呈多形性,可以是矮柱状、立方形、椭圆形或扁平梭形。细胞直径由20~50m,胞浆丰富,因含大量核糖核蛋白,故呈较强的嗜碱性,染为深蓝色。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少而比较透明,核仁明显,有1~3个。核常位于新生骨表面的对侧,而胞浆靠近新生骨。在细胞中央与核相邻处,常有一透明区。成骨细胞常呈单行排列,颇似覆盖于新生骨表面的一层上皮。成骨细胞表面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突起,细胞之间借突起相互连接形成网络。成骨细胞间有时也形成缝隙连接(Gapjunction)。当成骨细胞转化为骨细胞后,这些突起则成为骨小管内的骨细胞突起。幼儿的成骨细胞较成人的多。在电镜下,成骨细胞有大量发育良好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它们也富于线粒体,其线粒体比较小,多为圆形。此外,可见溶酶体、胞饮小泡(Pinocytoticvesicles)、空泡和糖原颗粒等。(图2-1成骨细胞结构模式图)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以下3方面:(1)合成与分泌骨基质的胶原和蛋白质。在成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中合成胶原的前体,再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内合成原胶原,经分泌性管泡排放到细胞外。在细胞外,原胶原转变为胶原。此外,成骨细胞合成分泌多种糖蛋白和非胶原骨基质蛋白,这是组成无定形骨基质的主要成分;(2)参与类骨基质的矿化过程。在矿化过程中,类骨质内的基质小泡有重要的作用,当基质小泡破裂后,局部磷酸盐浓度增高,出现钙盐结晶,这是类3骨质钙化的核心,并且迅速扩展,使类骨质矿化。据认为,成骨细胞的线粒体或Golgi氏复合体是形成基质小泡的结构。形成的基质小泡逐渐移向胞膜下区,并且有微量钙盐沉积。基质小泡被排放到基质内后,很快称为类骨质钙化的核心。近代的研究报道了一些相关的证据,例如:①在出现类骨质时,成骨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很多,而胞外基质小泡发生钙盐沉积时,线粒体的数量则明显地减少。这提示线粒体可能形成基质小泡;②成骨细胞的线粒体含有钙、磷颗粒,即线粒体内小体(Intramitochondralbodies),携带钙、磷颗粒的线粒体可移行到成骨细胞的胞膜下区,这提示线粒体可以把血液中的钙、磷运送至钙化部位,然后排放到细胞外;③线粒体可以摄取血液的钙和磷,并且输送给Golgi复合体的囊泡。囊泡再与细胞膜结合,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即可诱导类骨质的钙化。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基质小泡是来源于线粒体,或/和源于Golgi氏器的囊泡,但是成骨细胞的线粒体对矿物质的运输确有重要作用;④基质小泡内含有碱性磷酸酶、焦磷酸酶和ATP酶等与矿化相关其酶;⑤基质小泡沉积在类骨质内,而小泡膜的磷脂成分,与钙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提示基质小泡是介导类骨质矿化的重要成分。(3)分泌细胞因子如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GF(转化生长因子)和PD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调节破骨细胞、造血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依据成骨细胞的形态和机能状态可以分下述几型:(1)前成骨细胞(Preosteoblast):是处于静止状态、未被激活的成骨细胞,呈扁平状,无合成骨基质的功能。(2)柱状或立方形成骨细胞(Cubicosteoblast):是处于最活跃状态的成骨细胞,前成骨细胞在内环境因子,特别是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作用下被激活,转变为柱状成骨细胞。当这类细胞增多时,类骨质的面积扩大,其厚度增加。(3)中间型成骨细胞(Intermediateosteoblast):当柱状成骨细胞合成与分泌骨基质的功能达到高峰时,其功能将逐渐跌落,细胞也逐渐变为扁平,它们分布在新生骨基质的表面。(4)覆盖型成骨细胞(Liningosteoblast):由中间型成骨细胞转化而来,当成骨细胞分泌完骨基质后,多数成骨细胞将自身埋于骨间质内,则成为骨细胞。4部分成骨细胞恢复到静止状态,停留在新生类骨质的表面,变成扁平的覆盖型成骨细胞。覆盖型成骨细胞也称骨衬细胞,它们具有界膜的作用,分隔血管与新生的骨基质,一些营养成分、矿物质和水可通过此层从血液进入骨组织。而且在适宜刺激出现时,覆盖型成骨细胞还可以被激活,执行活跃的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骨衬细胞与骨基质的相互作用,对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成骨细胞家族的细胞与骨细胞及骨基质之间,通过骨小管内的细胞突起进行广泛的通信联络。骨内的细胞网络对于调节骨骼的动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而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细胞粘连分子介导的,这对于理解骨骼周转中成骨细胞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胞粘连分子表达的变化对于探明人类骨骼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意义[1]。3.骨细胞(Osteocyte):骨细胞位于骨基质的骨陷凹(Bonelacuna)内。成骨细胞逐渐丧失成骨功能,而转变为骨细胞。骨细胞是多突起细胞,胞体为扁平椭圆形,突起细长,数量较多,位于骨小管(Bonecanaliculi)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之间形成缝隙连接。骨细胞及其突起与骨陷凹和骨小管之间,存在少量骨液,即骨组织的细胞外液。骨细胞胞浆内含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质多,位于胞体的中部。骨细胞的完整和活力不仅是骨生命力的标志,而且也是保持骨组织完整性的重要成分。由于骨细胞经历着逐渐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故可以把骨细胞大致分为4型。(图2-2骨细胞结构模式图)(1)形成期骨细胞:位于钙化骨基质的浅层,形态酷似成骨细胞,胞体肥胖较大,骨陷凹也比较大。胞浆的内质网发育良好,Golgi复合体和线粒体较多,胞浆内可见多数空泡。胞核多位于细胞的一侧。形成期骨细胞仍具有微弱的合成与分泌细胞间质的功能,使骨陷窝壁逐渐沉积一些新生的间质而缩小,骨细胞体积也逐渐缩小而转变为成熟的骨细胞。(2)成熟期骨细胞:位于板状骨的内部,其长轴平行于板状骨的板层。细胞体积比形成期骨细胞略瘦小,呈扁平或卵圆形,有许多细而长的细胞突起,胞浆内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等数量减少。细胞核较大,位于细胞的中央区。5(3)吸收期骨细胞:吸收期骨细胞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而骨陷窝扩大,骨细胞周围的骨质出现溶解征象。胞浆内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极少,Golgi复合体不发达。这表明其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已经十分低下。在骨细胞周围的间隙内,可见脂质、蛋白质和断裂的胶原,这些可能是骨细胞间质的崩解产物。由于此期常出现骨内膜下破骨性吸收,所以有学者认为,出现崩解产物表明这类骨细胞具有吸收骨间质的作用。(4)变性期骨细胞:此期的骨细胞胞浆内出现许多空泡,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Golgi复合体基本消失。变性期骨细胞的出现,一方面表明骨细胞衰老死亡的新旧更迭过程;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见于成人骨的重塑建相,即所谓的骨细胞性微观重塑建(Osteocyticmicroremodeling)。骨重塑建是在应力负荷的作用下,通过破骨细胞吸收骨质,和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形成新骨,而进行的细微的、周期性的骨质更新活动。骨细胞的功能可以概括为:①骨细胞是构成骨组织的最基本的细胞成分和功能单位,它的存在和更新,赋予骨组织生命力和生物力学的特性;②由于形成期骨细胞胞浆内硷性磷酸酶的活性很高,胞浆内富于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所以认为骨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原胶原的功能;③由于骨细胞内显示有焦磷酸酶和特异性脂酶的活性,一些骨细胞含有比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所以骨细胞可能与骨盐的代谢和/或骨的钙化有关;④在甲状旁腺激素和骨液钙浓度的调节下,骨细胞通过激活或抑制骨陷窝壁的骨质溶解,以维持血清钙含量的稳定。一些骨细胞含有比较多的溶酶体,也从结构上支持,骨细胞参与骨质吸收的功能。这种骨质吸收也称为骨细胞性骨溶解(Osteocyticosteolysis)。据信,在体内出现激动骨吸收的信息后,骨细胞性骨溶解可以迅速被激活,而破骨细胞的动员和投入,往往需要更长的间隔时间;⑤执行骨细胞之间信息和物质传递:骨细胞的突起沿骨小管伸展,在基质内与相邻的骨细胞相连接。这是骨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骨细胞的微丝和微管,是细胞内离子和分子运输的通道,也是骨细胞间电解质与小分子物质交换的通路。这保障了信息和物质沿骨细胞网络的顺利和及时的传递;⑥执行骨细胞与体液之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微骨小管(Microcanal)是从骨小管分出的放射状微管,它们散布在细胞间质的胶原原纤维之间,形成骨细胞与骨液之间信息传递和物质6交换的界面,也是骨与血液之间信息传递和进行物质交换的界面;⑦形成骨原细胞:多数骨细胞位于基质内,直到衰老死亡。但当破骨细胞吸收骨细胞周围的钙化基质后,部分没有死亡的骨细胞可自骨陷窝内暴露,并且可能反祖形成骨原细胞,再转变为成骨细胞,实现成骨循环[2]。4.破骨细胞(Osteoclast):破骨细胞位于骨膜下或小梁骨破骨区的豪氏陷窝(Howshipslacunae)内,数量较其它骨细胞少。在患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患者的骨切片,可见比较多的破骨细胞,其胞体也比正常人的大。通常把破骨细胞分为多核破骨细胞、单核破骨细胞和覆盖型破骨细胞等三种,以多核破骨细胞最为常见,其结构也比较典型。关于破骨细胞的分型和形态构造简述如下。(1)多核破骨细胞(Multinucliatedosteoclast):这型破骨细胞形体巨大,直径为30~100m.。成熟破骨细胞的胞浆呈嗜酸性,幼稚破骨细胞的胞浆多为异染性,有时呈嗜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