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课程介绍•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目标:本门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教材介绍•教材框架:12章35小节•逻辑结构:•第一部分,总论。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体系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改革开放、总布局(五位一体);祖国完全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三、教学介绍•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时间安排:16周64小节课,17周复习,18周考试•课程考核:平时成绩40%(出勤、平时、半期考试)期末考试60%四、课程意义•实际意义: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专升本、专衔本、自考、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年终总结、检讨五、意见建议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2)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3)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本章结构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恩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恩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邓、江等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已经使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列主义一词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列宁主义”开始是由孟什维克首领马尔托夫在1903年开始使用。•1924年1月21日列宁病故俄共布中央在发表的《告全党和全体劳动人民书》中正式提出“列宁主义”。•列宁谢世后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1818-1883)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恩格斯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卡尔·马克思高居榜首,其后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第一的是爱因斯坦。(1999年)这些发人深思的现象告诉人们:马克思活在现实世界中,也必将活在未来世界中。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做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李大钊李大钊像(图)•高4米,花岗岩雕成,作者钱绍武。整个造型坚实方正,夸大肩部的平展幅度,增加厚重敦实的感觉,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革命先驱的伟大形象。•1930年,毛泽东在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围绕着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问题,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5页。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于这个民族血肉联系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3)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图为1941年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在学习(资料照片)。•在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刘少奇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广泛存在,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欧洲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比,有着更大的特殊性。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四卷,6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以一部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邓小平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3,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和列宁都曾说过,他们的理论仅仅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方向的,不能当作教条。但我们有些同志就是不懂得这一点,后来受了损失,吃了苦头,才明白了。长征中我们走了很多路,用两条腿走的,全部路程等于地球的轴心,从中国钻进去,从美国出来,有一万二千五百公里。那时我们犯了错误,蒋介石就逼着我们走这么多路,走到北方来了。这以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来一结合就灵了,就打胜仗了。——《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383页,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般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已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956年9月(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1)它们都是全党智慧的结晶•(2)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系•(3)都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互统一的科学体系。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开始。“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语)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阶级和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毛泽东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形成经过了萌芽、初步形成、成熟、继续发展四个阶段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7-1927.7)(1)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第一步。(2)党的四大前后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重要思想。(3)1927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等文章,明确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党的一大会址现场浙江嘉兴

1 / 2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