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浆水中学高一历史学案刘瑞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开始,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原始社会)个体农耕(春秋战国开始)生产模式:广种薄收(原始社会)精耕细作(春秋战国开始)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产生的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2)产生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进步:①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②牛耕的出现和推广(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4)评价:①稳定性积极性——农民自给自足,生活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②落后性——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四、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1.井田制:(1)时间:商周出现----------西周达到鼎盛------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废除(2)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春秋时期瓦解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②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⑷战国废除的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2.土地私有制:(1)时间: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2)确立的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进行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3)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来源:土地兼并(4)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能彻底根除的主要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考点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史实:⑴冶炼技术:①青铜铸造(商周)②冶铁:A春秋时期冶炼生铁技术出现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南宋开始焦碳冶铁。⑵纺织业:A.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B、汉代(丝国)C、唐代(缂丝)D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⑶制瓷业:①新石器时代(陶器)②东汉(青瓷)③南北朝(白瓷)④宋代(瓷都)⑤彩瓷(元代)2、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不断细密;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明代后期出现手工工场③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B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考点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1.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2.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商出现。4.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5.隋唐:出现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6.宋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8.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A商业市镇兴起;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单位;C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D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E出现大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如徽商、晋商)。二..城市的发展概貌:1.自周秦迄唐: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2.唐:坊市制3.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4、因经济发展兴起的城市:汉唐丝绸之路(敦煌、楼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明州、扬州、杭州、登州)明清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的中小工商业市镇(棉纺织的松江、冶铁的佛山、制瓷的景德镇)考点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主张重视发展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措施(2)理解(哪些现象属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3)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4)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5)推行:汉初严厉推行;中唐以来以后又有了某种松动。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思想。(6)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⑺评价:A、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作用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该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含义: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商人同中国贸易的政策措施(2)目的: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清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3)后果: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明清之际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时间:明清时期(2)地点:江南中小工商业市镇等地,发达的手工业部门如纺织业等(3)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3.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海禁闭关.具体分析:(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鸦片战争后:①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②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洋务运动(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2)根本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李鸿章创办,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5)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持续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破产。(6)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学技术是不够的。(7)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总之,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补充:中国近代化(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二、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沿海通商口岸产生。(2)产生的原因: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洋务企业的诱导C.外资企业的刺激(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2)初步发展的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②实业救国的热潮③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3)代表人物: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3.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时间: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前(1912—1937年)(2)快速发展的原因:①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③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注:1919年以后呈现下滑趋势,原因: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⑤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国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发展。(3)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部门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⑷特点:①发展时间十分短暂;②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轻工业发展迅速(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⑸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4.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1)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A、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原因: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掠夺。(2)解放战争时期:A、特征:陷入困境B、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排挤国货②官僚资本“经济统制”政策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5、【重点问题突破】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官僚资本的出现,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启示:必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富强。(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考点二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考点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