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概念整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From—林大仙1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概念整合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Aesthetica拉丁文原义:感性学/感觉学2、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3、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西方——柏拉图中国——老子)4、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5、康德的美学巨著《判断力的批判》6、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希庇阿斯的那些答案只是回答“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没有回答“美本身”的问题。“美是难得”7、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8、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主要有四种观点记住后两种(选择题):①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②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物与物形象。物甲:本身(客观)物乙:物的形象(主观)使人产生美感。“象”9、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0、如何区分艺术&非艺术:看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向世界。11、“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心雕龙》12、王国维认为美的对立面是“眩惑”。所谓“眩惑”,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的欲念之中。由于美感是超功利的,所以“眩惑”与美相反对。13、海德格尔:“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这里的“真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逻辑的“真”,也不是尼采所反对的所谓“真的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生活世界”。14、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的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审美心胸的理论15、“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体现的美学观念是移情。16、泰纳《艺术哲学》中说明“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决定审美和艺术的面貌。17、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18、模仿说主张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别林斯基。选择题,哪些人不是模仿说····19、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20、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定范畴。(选择题)21、博克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与优美对立的审美范畴进行研究。(郞吉弩斯提出崇高,但不是研究)22、优美是古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From—林大仙2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2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推崇的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24、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25、“空灵”的文化内涵式禅宗的“悟”。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26、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二、辨析和简答1、美感与认识的区别。认识:科学性、超越情感、冷静美感:是内在情感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所以,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这就是美,而人士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是灰色的,乏味的。2、如何理解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主客二分。审美对象不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审美意象,这个审美意象是对事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康德说,在审美活动中,人“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人必须完全不对着事物的存在不存在有偏爱”。是一种自由,没有占有欲,超越了实用性、功利性。没有对象的实在,欲望就得不到满足。3、辨析:卡西尔说,审美愉悦并不限于单纯或单一的喜悦感、和谐感。审美愉悦是复杂的,多色调的具体的、包括悲愁、不和谐感、绝望、恐惧等人类所有情感色彩。审美愉悦包含了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4、美感的具体特点。5点①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②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③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From—林大仙3④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⑤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5、辨析:“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色彩、体积、、、、”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答: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自然美的生成还依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也就是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6为什么说“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答: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区域里的人们有着其固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显示出价值,是任胜利是风景,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民俗风情作为重要的审美领域,历来为艺术家所关注。例如宋代画家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例子。27、为什么说“旅游活动”也是审美活动?答:旅游是从人的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离、中断。人们住在原来的城市,周围的一切对你都显示出实用的价值,可是一到旅游景区,旅游者都把日常的眼光(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换成了审美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眼前的一切都成了美(意象世界)、新鲜、奇特、有意味。28、艺术作品的意蕴和理论著作的内容有什么不同?①理论著作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述,艺术作品的“意蕴”却很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②理论著作的内容是逻辑认识的对象,艺术作品的“意蕴”是美感(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③理论作品的内容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述的,是确定的,有限的。而艺术作品的“意蕴”则是蕴涵在意象世界之中,这个意象世界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复活(再生成)的,因而意蕴必然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29、意境的美学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定范畴,是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同时又在魏晋玄学和禅宗的进一步推动下,在唐代形成了意境的理论。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意蕴”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30、中国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优美。类似但是不等同。区别是:a)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的优美源头是希腊文化,崇高源头是伯希莱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壮美和优美源于《易传》。From—林大仙4b)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源于《易传》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可以互相转换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同一的意象世界。这种互相渗透,在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优美的关系中是没有的。31、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什么?①优美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②其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文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④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作品。3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什么?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就各自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整体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就要和他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损害它,那个对立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比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黑格尔还举了索福克勒斯另一部作品《安提戈涅》为例子。。33、辨析:“在某种程度上,荒诞感已经显示出一种脱离美感(当下直接的感兴)的倾向,因为在荒诞感里面渗进了理性地思考。”这为什么是对的?答:这主要是因为荒诞常常以寓言为表现手段,它的意蕴藏得很深。人们不能从它的感性外层直观的把握它的意蕴,而必须借助于理性地思考。所以荒诞感更多的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34、沉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沉郁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①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②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35、辨析:“美育的基本目的是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什么是错的?答:审美不同于人质,美育也不同于知识教育,美育当然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可以使人在科学的、技术的知识之外更多地获得人文的、艺术的知识,但这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诗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36、辨析:“美育是艺术教育”为什么是错的?答:艺术是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所以美育与艺术教育有很大部分是可以重合的,艺术教育也往往可以成为美育的主体。但美育并不限于艺术教育,因为在当今的美育中,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都已经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From—林大仙5三、论述题1、“童心说”P98-106P429-451“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李贽的“童心”,其实是新儒家学者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2、谈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郑板桥,竹)P52-54P248-252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①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活动“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客观物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而产生的意象,人的眼睛好比是照相机,具有一种反映和记录能力。但却又不是照相机式的机械的复制,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所以“眼中之竹”只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