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理论(TheoryofMind1概述2错误信念3理论解释4其他心理状态5影响因素目录6动物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理论?目前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对心理理论概念遵循广义和狭义水平加以理解。狭义: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意图、愿望、情绪、信念等)的理解,并由此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广义:泛指任何发端于婴儿阶段与心理有关的知识,例如注视跟随、早期对他人意图的理解等。“你能把盐递给我吗?”——面对这个问题,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A、把它看作一般疑问句,然后仅回答“能”,不作出任何反应。B、把它看成要盐的间接要求。内心愿望的外显:对B的选择说明个体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want;think;know;remember……”二、对儿童的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第一个浪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自我中心、模仿和游戏)与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是经由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第二个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元记忆)的研究;第三个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儿童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心理语言学、故事理解)的研究。三、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任务:错误信念、表面-现实、观点采择理论:理论论、模块论、拟化论促进发展的条件其它心理状态:愿望、意图、情绪、感知、虚构表征、注意、思维、意识等文化内差异、文化间差异、物种间差异采取干预后产生的结果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FalseBelief)错误信念理解:是指个体对他人不拥有正确知识前提下的错误信念状态认识,并以此预测和解释他人的心理或行为。如:天气。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意外地点转移任务实验情境为:A把一个物体放入盒子X中,然后离开。B在A离开时把此物体放入盒子Y中,当A返回后,问被测儿童:“A以为物体在哪里?他去哪里找这个物体?”3岁儿童会回答“盒子Y”,而4岁儿童一般能正确回答。这说明3岁儿童还不能根据对方的信念来预测其行为。意外内容任务实验是利用一种特殊的糖盒,但事实上盒子里面装的不是糖而是铅笔。儿童在熟悉的盒子(如糖果盒)中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如铅笔),让儿童面对意外发现回答以下问题:(1)他们还没有打开盒子前,觉得盒子里会是什么东西?(2)别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盒子的时候,会觉得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当问到儿童起初对盒子里面内容的想法时,大多数4岁以下的儿童指出盒子里就是铅笔;当预测别人的想法时,他们说别人也知道这里面是笔。(错误信念的推理能力)外表一事实区分任务外表一事实的区分任务就是向儿童呈现一块外面涂得像一块岩石的海绵,让被测儿童判断“看起来像什么”和“实际上是什么”。结果3岁儿童会坚持说这个物体实际上是海绵,而且看起来也像海绵。3岁儿童不能从两个方面同时表征物体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儿童会在ToM的错误信念测试中出现不能通过的现象呢?表征(将外在现实世界转换为心理事件的历程)既可以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又可以不一致。在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错误信念。3岁儿童知道表征的状态,但不知道这种误表征的状态。所以在错误信念测试中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理解,就根据是否直接满足愿望来思考,而不能了解自己和别人思考问题时可能依据的是一种错误的知识状态。五、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解释(一)理论论(TheoryTheory)人们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象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心理因果关系),并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但该理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经验有助于修正儿童的心理理论。?:难以解释婴儿最初心理知识的获得。(二)拟化论(SimulationTheory)认为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拟化过程(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来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拟化论也假定经验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对自我心理内容的认识,是否必然早于对他人心理内容的认识?(三)模块论(ModularityTheory)指引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心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具有范畴特性的模块的相继神经成熟而实现的。心理是由遗传上规定的、独立起作用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模块”(或输入系统)所组成。模块是先天的,有固定神经结构,是领域特殊的。?:社会经验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如何?六、儿童对其他心理状态的认识视知觉:儿童已经认识到当人的眼睛瞄准了物体所处的大体方向,以及中间没有视觉障碍物置于人和物体之间时,在这种情形下,人将能够看见某物体。他们继续认识到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人,对于同样的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现象。愿望:年幼儿童用手指或其他非言语姿势表达想要的。2岁时,使用语言(想要)3岁的儿童不仅仅能够正确地使用一些愿望的术语,有证据表明他们似乎同样能够领会愿望、结果、情绪和行为暗示中的一些因果关系。(得到即开心)情绪:婴儿的社会性参照30个月时,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这些情绪的起因和结果;这些原因的陈述可能涉及过去和将来,以及当前和想象的情境。情绪概念从笼统的“觉得好”和“觉得不好”,演化到一系列分化了的情绪。逐渐认识到隐含于情绪表现规则中的,情绪与行为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喜怒不行于色);学会隐藏某些情绪的表露;到儿童中期,可能会认识到总是掩饰或压抑不满情绪的极端做法是不合适的。知识:先于对信念和错误信念的认识(实验)三种不同的水平:认识知识与无知之间的差异,以及知或不知的原因;对自己和他人知识内容的表征,其事实上是信念或错误信念的表征;对知识获得的起源和过程的认识。第一种水平:知觉和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盒子)第二种水平:观点采择研究中自我中心的新解释第三种水平:知识是how、when、where习得的(认识源;难以区分心理和现实的作用)假装:1岁半左右开始参加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中,儿童用已有的玩具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香蕉、电话)七、影响因素量的因素家庭的规模家庭中的语言交流方式儿童的假装游戏质的因素执行功能语言发展(一)量的影响因素1、家庭规模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高。2、语言交流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对心理相互交流的主动程度、谈论情感因果关系的次数,父母对儿童谈论心理状态时的积极反应西方妈妈VS中国妈妈在谈论过去(共同)经历时,和孩子更多提及儿童的感受、偏好和观点,并讨论心理状态的原因,表现出“情绪解释性风格”;和孩子经常关注行为和其他人的重要性,重视道德习俗和行为标准,表现出“情绪批判性风格”。3、假装游戏那些在33个月时参加更多角色扮演游戏的儿童在44个月时错误信念任务的成绩比那些较少参加游戏的儿童的成绩好;假装游戏中的玩伴由最初的和父母为主转为以兄弟姐妹为主。在兄弟姐妹们中的假装游戏模式下,参与到哥哥姐姐游戏中的儿童,其理论水平又远远高于那些与弟弟妹妹的游戏参与者。(二)质的影响因素1、执行功能?是指对思想和动作进行有意识的控制的心理过程。主要影响心理理论的加工方式和概念形成,参与儿童心理理论概念的建构,如:错误信念。例:自闭症个体(社会互动、沟通)2、语言能力一定水平的语言能力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先决条件。例:聋童的语言能力受损,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就相对正常人滞后。(?全聋环境)八、动物的心理理论黑猩猩自我镜像再认实验假装活动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