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与行车安全驾驶员的心理过程是以一定的心理状态为背景的。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水平。如注意、分心、觉醒、疲劳等。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驾驶员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工作质量,影响行车安全。这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受到不同心理状态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也是通过心理状态实现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的。第一节驾驶员的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驾驶员顺利准确地获得交通信息,保障安全行车的必要前提,是汽车驾驶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所谓指向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朝向与驾驶安全有关的对象,如交通标志、交通信号、行人和车辆等,而不去注意与行车无关的其他事物。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在选定的某个事物上聚集起来,即全神贯注于最重要的事物,而对无关紧要甚至起干扰作用的其他活动的抑制。注意的指向和集中,是注意密不可分的两个特性。没有指向性,就不可能达到集中;没有集中性,指向性也失去了意义。指向愈广,集中程度就越低;指向愈窄,集中程度就愈高。(一)注意的分类注意是一种伴随于心理过程的非独立状态,并通过外部行为或多或少表现出来。如人们在注视一个事物时,注目凝视:在注意听一种声音时,把耳朵朝向声源;当沉浸于思考和回忆时,目光“呆视”前方等。根据组织注意时人的积极性,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1、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由事物外部特点所引起,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新颖的外形等,都可以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具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在活动中,必须经常把自己的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目的任务,并有意识地调节保持在作业上,“举目凝视”“侧耳倾听”等,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驾驶员安全行车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一目的而付出的努力,有助于维持驾驶员的注意,使其在车辆行驶时不分心,不出差错。3、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既不象无意注意那样无明确目的,又不象有意注意那样耗费大量生理能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高级的发展形式。如驾驶员刚开始单独行车时,由于技术不熟练,对行车中的操作动作需要保持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驾驶技术熟练后,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时有意注意就会逐渐转化为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也相互转化,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护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及时的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一、注意特征与行车安全(二)注意的集中注意的集中是指驾驶员对行车对象的集中程度。驾驶员根据驾驶任务和安全行车的需要,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所从事的驾驶活动中,应当具有稳定的注意集中能力。与驾驶员注意集中的有关因素有以下几种:1、注意的集中与驾驶员的责任感有关。如果驾驶员不但对其工作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又认识造成车辆事故的危害,那么,他在开车时,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开车时思想集中,保持有意注意,不受外界的干扰。2、注意集中与注意的内容有关。一般来说,人们感兴趣的内容,最能引起注意,也最能集中注意。例如有节奏的发动机声,陌生的行人,驾驶员一般没有兴趣。但是,如果发动机的声音发生了变化、发动机运转失常或行人要横越道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安全行驶,驾驶员就可以产生兴趣。这种对事物的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在驾驶工作中,要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就需要有间接兴趣支持。不过,靠间接兴趣的支持,强制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在单调事物中,容易疲倦,难以持久。如果我们能把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即把对事物结果的兴趣转化为对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兴趣,注意事物时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例如,驾驶员若把发动机声音变化与发动机工作情况的关系作为一项技巧来研究,对发动机声音的变化就有了直接兴趣;要是把行人动态与安全行车的关系作为一项研究任务,那么,对行人观察的兴趣也就变为直接兴趣了。3、注意的集中与驾驶环境有关。单调的环境使注意力分散。例如长时间在一条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缺乏新异刺激,单调的环境易使驾驶员思想开小差,放松警觉、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乏,甚至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行车途中,驾驶员要善于从熟悉、单调的环境中发现新的变化,寻找新颖刺激以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另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操心困扰、家庭纠纷、人际关系失调等都会导致注意力减弱或注意分散,从而影响行车安全。(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事物的数量。也叫注意的广度。在行车中,驾驶员不但要注意近距离的交通信号、行人、障碍等,还要注意远距离的来车、道路情况和两侧动态;不仅要注意前方,也要注意后方和车子两侧。因此,驾驶员应该有较广阔的注意范围,做到远近一目了然,前后了如指掌。如果驾驶员的注意范围太窄,在行车中就会出现注意了近处的行人,就忽略了远处的来车;注意到车前,就顾不得车后。经常紧张过度,措手不及,做出一些令人担惊受怕的危险动作来。驾驶员注意的范围与经验和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1、注意的范围依赖于驾驶员对任务的理解、知识和经验。驾驶员如果能熟悉交通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安全行车的要领和经验,了解车辆的各部构造和功能,有较丰富的驾驶经验,就比刚刚学会操作的人注意范围大,能够把驾驶有关的许多孤立的事物联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2、驾驶员注意的范围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征。注意对象愈集中,排列愈有规律,大小愈一致,愈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愈大。对于不整齐、不集中的事物,驾驶员就要了解其特点,认识其规律性及意义,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四)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如边走路边思考,边听讲边记录等,就是把注意同时分配在走和想、听和写的活动上。行车中要求驾驶员要有较好的分配注意能力。驾驶员作业系统是一个相当宽容的系统,它允许驾驶员比较自由地改变注意量,而不是把全部注意集中到一个目标或分散于所有目标。这样,便有一部分剩余注意。当需要时,驾驶员就可将这些存储起来的注意分配到当前的驾驶作业上。例如,超车时的驾驶员,比在无障碍道路上行驶需要更多的注意。研究表明,新驾驶员趋向于把全部注意集中到驾驶任务上,而有经验的驾驶员则是把有意后注意分配到驾驶任务上,留有充分的注意储备。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能及时发现,动员足够的心理能量,迅速、准确地处理险情。所以,驾驶员要善于分配注意,要具备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五)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驾驶员在驾车直行时,注意观察车的前方,而在倒车时又把注意转移到车的后方。注意转移的指标是:(1)注意转移时间。即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与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行车中,时间是一种重要变量。心理学的纯音和光点实验表明,注意转移的时间约为40-60毫秒。不同的个体注意转移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注意转移时间太长,会影响驾驶车辆的行为,以致发生事故。(2)注意转移的范围。一经转移,注意便移到中心以外,注意的范围就会发生变化,这将使行车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发生改变。如果注意转移的范围过窄,会造成信息接受不足或错误,就会影响行车安全。(3)注意转移的程度。当注意转移不完全时,人已进入新的作业任务,但实际上还没有脱离旧的作业模式,会造成操作失误。与驾驶员注意转移有关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种;1、注意的转移与驾驶员对前后活动意义的认识水平有关。如果驾驶员能正确认识前后两种活动意义,注意就容易转移。例如,当驾驶员真正认识到开车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国家的财产和乘客的生命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下棋、打牌仅仅是娱乐休息时。那么,放下娱乐活动立即休整或保养车辆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2、注意的转移与驾驶员从事原来活动时注意的集中程度有关。如果进行先前的活动时注意非常集中,要把注意迅速地转移到后来的活动上就不大容易。例如:有些棋迷停下正在鏖战的棋局去开车,到了车上还在想着“将军抽车”,这对行车安全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驾驶员出车前最好有一段时间轻松地休息一下,不要做注意高度集中的事,以利注意力的保持。3、注意的转移与驾驶员对先前从事的活动感兴趣的程度有关。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对象)的性质,当新活动符合自己的需要、兴趣时,就会影响注意的转移。对先前的活动越是感兴趣,注意就越不容易转移到后来的活动上。如扑克迷丢下扑克去开车,就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注意转移过来。相反,如果先前的活动枯燥无味,后来的活动却引人入胜,注意就很容易转移了。刺激物的特点,诸如强度、大小、颜色对比、持续时间、活动、变化和新异等,是引起驾驶员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驾驶员开车在道路上行驶257公里(约3小时),要求随时报出沿途所见的各种交通标志。结果发现,驾驶员对禁令标志和警告标志报告很高。在1431个这类标志中,漏报的只有152个,说明新奇的刺激物容易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有人也进行过模拟实验和现场驾驶研究:让驾驶员开车在道路上行驶,要其随时报出沿途所见的一切视觉对象。其结果如表5-1所示:表5-1模拟驾驶和现场驾驶环境对注意的影响操作广告树木总体道路行人交通控车辆其它环境花草背景环境制装置对象模拟驾驶10.27.312.412.210.218.327.61.8现场驾驶13.76.616.212.112.416.019.04.0从表中可见,与驾驶无关的对象如广告、树木花草和总体背景这三项,在模拟实验中占29.9%,现场驾驶中占36.5%,与模拟驾驶相比,在现场驾驶中,无关的对象占去的注意比例更大;在与安全驾驶有关的对象中,现场驾驶对行人的选择注意更加明显。国内葛旭海等对卡车驾驶员视觉选择性注意的一项研究发现,事故组与安全组驾驶员在完成时间、漏划数、错划数等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差异更加突出。说明注意能力确实影响行车安全。由此看到,注意具有对知觉对象的选择功能,对知觉信息的保持功能,对心理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所以,注意能提高人的感受性,使知觉清晰、思维敏捷,从而可使驾驶行为准确、及时、安全。第二节驾驶疲劳与行车安全由于驾驶疲劳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档案中屡见不鲜。研究驾驶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对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可以为安全行车提供科学的依据。一、驾驶疲劳及表现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所谓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由于连续作业而产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失调、自觉不适感和驾驶作业质量下降的现象。(一)驾驶疲劳的心理表现驾驶员在疲劳情况下,会出现心理功能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无力感。自己感觉驾驶能力下降,对操作缺乏信心,主动性下降,总感到无法按照规程继续驾驶。2、注意失调。注意的集中性下降;注意分配不均衡,经常丢失重要的行车信息,而反常地注意次要信息。3、感觉失调。感觉器官的功能会发生减退和紊乱。例如,视线模糊、听觉迟钝、触觉和运动觉敏感性减弱。4、动作失调。首先是动作节律失调,动作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迟缓、生硬、不协调,甚至产生错误动作。自我感觉驾驶时力不从心。5、记忆和思维能力下降。有时忘记技术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了路线。对突发情况的分析、判断迟缓,不准确。6、自制力下降。意志力衰退,缺乏坚持不懈精神;情绪不稳定,常因小事发火。7、困倦嗜睡。过度疲劳会导致驾驶员在行车中打瞌睡。国外有人对1500名驾驶员进行调查,结果其中900人承认自己曾在开车中打过盹。(二)驾驶疲劳的外部表现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会产生许多异常的外部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颜面。面无光泽,皮肤松驰,面色沉黑,表情僵化、不活泼。2、眼睛。眼睑下垂,眼窝下陷、发黑,瞳孔缩小,眼皮不时跳动,目光无神、呆滞。3、动作。动作不灵活,无精打采、反应迟钝,驾驶不准确,时有错误动作,又不能及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