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教学大纲三年制高级护理专业一、课程简介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对服务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进行评估、检查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护理诊断,为进一步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本课程是护理基础课程和临床专科护理课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本课程分十章叙述了健康评估基本理论与技能,内容包括健康资料收集、护理评估方法、常见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心电图、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护理文件书写。按照21世纪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总任务是培养学生从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收集健康资料,进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进行护理评估,结合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从护理角度根据评估对象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作出护理诊断,具备监测和判断病情变化的能力。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54学时,理论43学时,实践11学时。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随着健康观念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健康评估作为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完整、全面、正确的评估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从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级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是:1、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热爱护理工作,有服务意识,有奉献精神,有慎独品行,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2、护理知识教育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导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具备为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文化方面进行健康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3、护理技能教育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能力培养。掌握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识别健康问题及其人们对它的反应;能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尽快尽早地转化为护理专业实践的能力;能将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的职业本领。三、教学要求在本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突出护理职业教育特色,强调护理技能培养,充分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VCD、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模拟病房、社区服务站、临床医院等实验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加强自学能力。按照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熟悉护理评估的内容及学习方法2、掌握护理评估的方法3、掌握16种常见症状评估方法与技能,结合电教、病例分析形成较牢固的应用性理论、知识。4、掌握身体评估的方法与技能,能独立进行各系统的护理体格检查,并能进行护理功能型态分类。5、掌握心理评估和社会评估的方法6、了解心电图产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7、掌握心电图描记方法及正常ECG分析8、了解放射学检查、核医学检查、超声检查的方法,能在各项检查前后做好相应护理。9、熟悉实验室检查基本理论,临床意义和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正确收集、送检标本。10、学会对各方面评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护理病历的能力。11、养成严肃认真、勤奋求实的工作作风,培养评判性专业思维能力,适应临床医院和社区服务的护理需求。四、教学时数分配按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开设78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实习)课18学时,各章节教学时数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绪论11健康评估方法213常见症状评估1414身体评估14620心理社会评估224心电图426影像检查22实验室检查44合计431154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健康评估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2、掌握健康评估的学习方法。3、了解学习健康评估的要求。[教学内容]1、健康评估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2、健康评估的主要内容。3、健康评估的学习目的、方法与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第1章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资料的来源。2、掌握健康资料的类型。[教学内容]健康资料的来源与类型。[教学方法]1、讲授、角色扮演。[教学评价]1、操作考核、护理病史采集方法讲评。第二章健康资料的采集方法[目的要求]1、熟悉交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身体评估的方法。[教学内容]1、交谈的方法2、交谈的注意事项3、身体评估的方法:视诊、触诊、扣诊、听诊、嗅诊[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第三章健康史评估[目的要求]1、了解健康史评估的临床意义以及目的2、熟悉其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方法3、了解系统回顾的方法。[教学内容]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用药史6、生长发育史7、家族史8、系统回顾[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第四章常见症状评估[目的要求]症状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异常感觉。重点讲授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启示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认识16种常见症状,并了解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16种常见症状评估要点,熟悉掌握各症状相关护理诊断。[教学内容]发热、疼痛、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发绀、心悸、恶心与呕吐、呕血与黑便、便血、腹泻、便秘、黄疸、惊厥、意识障碍。1、发热(1)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②非感染性发热。(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2、疼痛(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3、水肿(1)发生机制;(2)病因与临床表现。(3)护理评估要点(4)相关护理诊断。4、咳嗽、咳痰、(1)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2)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3)咯血的护理诊断。5、咯血(1)发生机制;(2)病因与临床表现。(3)护理评估要点(4)相关护理诊断。6、呼吸困难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临床意义及表现:(1)肺原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2)心原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等)。(4)呼吸困难的护理诊断。7、发绀(1)发生机制;(2)病因与临床表现。(3)护理评估要点(4)相关护理诊断。8、心悸(1)心悸的发生机理、病因。(2)心悸临床表现及护理评估要点。(3)心悸的护理诊断。9、恶心与呕吐(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10、呕血、黑粪(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11、便血(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12、腹泻(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13、便秘(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14、黄疸(1)黄疸概述(2)病因与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护理评估要点(5)相关护理诊断。15、惊厥(1)惊厥的病因及发生机理。(2)惊厥的临床表现。(3)惊厥的评估要点。(4)惊厥的护理诊断。16、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病因与发生机理(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3)意识障碍的护理评估要点。(4)意识障碍的护理诊断。[教学方法]1、精讲、病例讨论与分析、电教[教学评价]1、测验、作业讲评、病例分析第五章身体评估第一节一般状态评估[目的要求]1、了解一般状态的重要性。2、掌握一般状态评估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2、一般检查(1)一般状态检查①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②生命体征:体温(测量体量的方法,正常范围)、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③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语调与语态,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2)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瘢、蜘蛛痣、水肿等的辩认及临床意义。(3)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1、精讲、课堂演示、VCD电教、实践实训[教学评价]1、提问、考核、病例分析第二节头部、面部和颈部评估[目的要求]1、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重点掌握扁桃体、甲状腺、颈静脉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头颅外部的一般检查2、眼、耳、鼻检查3、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颚、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4、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1、精讲点拨、课堂演示、电教、实践实训[教学评价]1、提问、考核、病例分析第三节胸廓、肺部护理评估[目的要求]1、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2、通过临床实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3、肺部的检查:(1)望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4)听诊:①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性呼吸道、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特点及分布。②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性呼吸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③罗音: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罗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罗音:飞箭音、哨笛音、哮鸣音、鼾音(5)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胸腔积液等。[教学评价]1、提问、抽查、病例分析、作业讲评第四节心脏血管护理评估[目的要求]1、熟悉心脏视诊、触诊操作要点2、熟悉心脏听诊部位、顺序、内容3、了解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及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4、掌握心脏的视诊、触诊、听诊评估要点。5、了解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辩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6、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7、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8、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教学内容]1、心脏(1)望诊①心前区外形。②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③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2)触诊①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改变的临床意义。②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3)叩诊(了解内容)①心脏叩诊方法。②心界各部的组成。(4)听诊①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②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音的鉴别方法。③心率与心律。④心音的变化: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5)心脏杂音:①心脏杂音产生的原因与产生机理。②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与体位、呼吸的关系。2、血管:(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3)大冲脉及奇脉、间歇脉、绌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4)毛细毛管搏动症。(5)血管杂音及射枪声。(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见“基础护理操作”)。3、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动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第五节腹部评估[目的要求]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