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长镜头理论安德烈·巴赞•1920年生于法国,是四五十年代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40年代中期,他对前半个世纪的电影进行总体评判之后,提出了电影“照相本体论”,即长镜头理论。以4卷本论文集《什么是电影》公之于众,并且在1955年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围绕这一理论曾展开持久的探讨,影响非常深远。在《电影手册》周围,巴赞还团结了一批有为的青年影评作者,如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埃立克·罗默尔等等,形成电影手册派。巴赞的理论•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吕弗的《胡作非为》(即《四百击》)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特吕弗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二、长镜头理论“长镜头”理论即“场面调度”理论或“景深”理论长镜头是指对一个运动画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的画面的整体性。实际上就是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此镜头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巴赞所倡导的长镜头理论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长镜头”理论几乎在一切方面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1、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长镜头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4、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5、蒙太奇引导乃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提示观众进行选择,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