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课件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墙上的斑点(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作者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1941年投河自尽。代表作品早期。1919年前为早期。小说作品有《出航》《夜与日》成熟期。1919年至30年代初,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兴盛期。《墙上的斑点》《雅各布的房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还有著名的理论著作《论现代小说》。晚期。《岁月》《幕间》伍尔夫的小说理念: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它以英国为中心,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欧美文坛。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2.内心独白的手法特征:3.时序的颠倒和融合代表作家作品:1.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2、美国/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3、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清结构理形式从文中内容推测,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对斑点的推测意识涉及的事、物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4、可能是玫瑰花瓣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5、凸出在墙上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树、树的生存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①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②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③④太大太圆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⑦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⑧⑩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⑧凸出在墙上的圆形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13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13斑点————蜗牛小说结构特点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严谨。主题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主题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写法特点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话题一:作者采用什么结构来安排诸多印象线性结构:这主要通过哲理性的语句来体现。这些哲理性的语句之间具有一种层层深入的关系,使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直线行进的方式。辐射结构:每一次猜测,除了个别采用连环方式外,大都采用并列辐射的方式。环形结构:本文的整体结构采用的是环形结构:从“墙上的斑点”(猜测)到“墙上的斑点”(结论),期间不断地回到“墙上的斑点”。这种结构使小说的意象流动显得自然有序。可见,意识流小说不是不讲结构。话题二:作者在“印象”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对比性。文中许多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如钉子与蜗牛(性质上的对比)、猫与鼠(生物链上的对比)、鸟笼子与珠宝(价值上的对比)等。大跨度。这些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例如从假定镜子打碎,到森林消失,到面对面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就是在照镜子),到希腊人、莎士比亚,到内阁大臣,印象转换速度很快,具有相当大的时空间隔。这充分说明人的意识之流能够突破逻辑联系和时空限制而随意漂移,在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之间自如流转。生活化。文中出现的印象既有虚幻的一面,更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无论是钉子、蜗牛、猫、鼠、鸟笼子、珠宝还是肖像画等都来自现实生活。这种生活化的印象,使意识流小说褪去了荒诞的色彩而具有了现实的批判性。可见意识流小说并不是胡思乱想,不是头脑中印象的随意堆砌,它有着作者明确的倾向和选择性。话题三:《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中指出:她的小说不仅要试图“消解”人物,而且还要在美学的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人的经验。小说中没有传统的人物形象,更没有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描摹刻画。小说中的人物被虚化了。小说中的“我”不是构成故事的要素,而是串联各种印象的线索,这个“我”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