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1年6月18日,重庆市两江新区成立一周年,这个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已成功签约招商项目301个,合同投资总额近1600亿元,新区GDP同比增长超20%,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超过深圳、浦东,部分指标超过滨海。章末整合提升材料二重庆2003年~2008年的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布表。年份城镇化率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341.96.058.235.8200443.55.857.936.3200545.25.450.144.5200646.7-6.856.550.3200748.36.857.335.9200849.995.056.938.11.考查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及特点。2.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对重庆的城镇化水平影响最大的产业是________,这反映了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________。(2)两江新区的建设将会首先导致材料二表中数值明显上升的是()A.第一产业贡献率B.第二产业贡献率C.第三产业贡献率D.城镇化率(3)为什么许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进行新区建设?(4)如何从地理的角度理解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积极影响?【解析】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头戏,它的设立不但为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并且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分析时应充分挖掘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信息,从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方面和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方面分析。【答案】(1)逐步提升第二产业区域工业化推动区域的城市化(2)D(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在其发展中,人口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这一切都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分散产业和人口,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都会进行新区建设。(4)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最大城市和唯一的直辖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结合点位置,因此其辐射带动作用强。从国务院对设立两江新区的功能定位上看,重庆市将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必将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带来积极影响。时事信息型综合题1.题型分析时事信息题是指以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而设计的试题,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该种题型在命题取材和设问上有以下特征:(1)取材于容易“地理化”的资料信息。时政地理试题毕竟有别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试题,对时政资料所蕴藏的空间地域性、逻辑规律性、人地关系性等要求较强,而那些难以“地理化处理”的时政热点,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不会出现。(2)取材偏向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高考地理命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原则: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集自然地貌、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于一身。强调重大工程建设的考查,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综合性特征,也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功能。(3)时事信息题的特征是情境新颖,但考查的内容仍然是双基,即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设问形式灵活多样,多借助热点地理现象切入,对其“实质”或“原因”等进行考查。2.解题指导解答时事信息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理解,系统把握。不必过于关注信息本身的直观内容,应当全面了解题目的总体背景及热点的相关方面,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发展趋势,把握其本质和规律。(2)发散思维,辩证分析。注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认清不同侧面的特点,认清利弊得失,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3)灵活运用,有的放矢。在以上两点基础上,既要对考查点全面关注,又要有的放矢,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4)抓纲扣点,规范解答。时事只是情境展示的载体,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所考查的地理核心知识是解答的“纲”,解答时应紧扣要点,用规范的学科语言,严密的逻辑思维去组织答案。【典题例证】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震源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处(约北纬38°,东经140°)。地震引发大海啸,大地震还使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多起爆炸并引发核泄漏,核辐射的阴影笼罩世人。下图为日本地震后海啸传播时间(单位:h)图。据图文材料,回答(1)~(5)题。(1)简析本次特大地震发生的原因。(2)描述图中海啸传播的时空分布特征。(3)本次海啸灾害有何特点?该如何防范海啸?(4)简述日本开发核能的优势和必要性。(5)核恐慌波及中国,各地纷纷出现“抢碘盐防辐射”的盲流,请运用大气环流和海水运动知识分析核辐射物质在地震后的短期内不会影响中国的原因。【解析】本题以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海啸及核泄漏的时事为命题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发生及防御,能源资源的开发等相关知识。分析时抓住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分析其成因及特征;分析日本开发核能的优势和必要性时,应主要从其经济发展、技术水平、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核辐射对中国的影响时,应从其所在位置,洋流运动特点及大气环流特点上分析。【答案】(1)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剧烈。(2)距震源越远,受到海啸影响的时间越晚;受日本岛、台湾岛等岛屿屏蔽,背离日本大地震震源方向的地区受海啸影响时间更晚,有的地区并未发生海啸。(3)海啸特点:起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防范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加强沿海防护工程建设,如防波堤、防潮闸等;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4)优势:核工业技术发达;海岸线绵长,适宜核电站建设(易利用海水进行冷却)。必要性:常规能源匮乏;社会经济发达,能源缺口巨大;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密度低,规模化开发难度大。(5)大气环流:时值北半球冬半年,亚欧大陆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我国东部盛行西北风,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日本地震后雨雪天气较多,降低了辐射物质的大气扩散速度。海水运动:辐射物质进入大洋,污染海区在38°N附近的太平洋西岸,洋流呈顺时针运动,背离亚欧大陆。故污染物质短期内不会影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