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的服孕育形成中国戏曲的孕育形成中国戏曲及其起源中国戏曲渊源早而形成晚的原因中国戏曲形成后的美学特征中国戏曲及其起源一、中国戏曲特征第一,综合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人物扮演等。第二、前身地:戏文和杂剧。以后又演变为明清传奇。第三、韵散结合,分折分出,现代戏曲分幕分场。第四,剧中脚色:生旦净丑,表演: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讲究唱、念、做、打。第五,音乐体式:“联曲体”(唱曲牌)、“板腔体”(七字句、十字句)综合性是中国戏曲的特征之一。戏曲常被人称为第七艺术重舞蹈,戏曲中的舞蹈是一种人物心情外化的表现,是一种化虚为实的美学境界,所以中国戏曲不须布置。讲究服装,如服装上五色(红、绿、黄、白、黑)下五色(粉红、湖色、宝蓝、紫、古铜色或秋香色),“宁可穿破,不可穿错。”二、中国戏曲起源诸因素第一,巫觋说,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二,“优孟衣冠”说,徐懋庸持此说。第三,宫廷乐舞说,见纳兰性德所著《渌水亭杂识》。第四,印度梵剧影响说,近人许地山持此说。第五,模仿傀儡戏而来,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持此观点。第六,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是其远祖。《西京杂记》载:“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傀儡戏图傀儡戏今之木偶戏从《东海黄公》角抵戏发展出唐代的《代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等带故事的歌舞来。1、代面:又称大面。唐代歌舞戏。2、踏摇娘:又为唐代歌舞戏。据《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云:“踏摇娘者,生于隋末(一说北齐)。夫河内人(黄河以北苏某),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唐《咏谈容娘》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北齐产生的代面唐歌舞戏又叫代面或大面代面、踏摇娘、拔头3、钵头:唐代歌舞戏,又作拔头。唐元和年间,诗人张祜有《容儿钵头》诗:“争走金车叱鞅牛(鞅牛:架在牛脖上器具),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拔头。”4、参军戏:这一名目虽出现于唐,但根据记载,则说法不一。它渊源于秦汉的俳优,但具体形成时期则有始自东汉、后赵、唐等说。参军戏的演出类似今天的相声,主要演员两个,一个叫参军(装痴愚,常被戏谑),一个叫苍鹘(hu)(显机灵),类似相声的捧哏和逗哏。唐代参军戏:“三教论衡”。参军戏之出现之意义:一是出现了脚色行当。二是参军戏主要是语言和动作取胜,是后世戏曲中科白的源头。参军戏俑往往是苍鹘戏弄参军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三、中国戏曲是各种综合艺术融合而成三大源头:歌舞、滑稽戏、说唱。1、我国民间歌舞经历了娱神歌舞到娱人歌舞这一漫长阶段。舜帝曾对夔说:“‘命尔典乐’。对曰:‘於,予击石拊面,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说文》云:“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wu)同意。”歌舞的特点是:①在节日才演出;②是业余的;③在广场或队伍行进中表演;④载歌载舞,装扮成人物来表演,但尚未构成完整的戏剧性故事;⑤除歌舞外,还包括各种技巧表演,如踩高跷、武术、筋斗等。2、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之影响,二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声腔之影响。大曲:引子(艳)——尾声(趋、乱)——乐舞俗讲(啭变):一段散文与一段五言或五言韵文相间。北宋中叶,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诸宫调来说唱长篇故事。金代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的出现,表明说唱艺术无论在文学上还是音乐上都已经完全成熟。王西厢正是董西厢的进一步戏剧化《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木卡姆类似唐朝的大曲.唐代佛教俗讲佛教俗讲3、滑稽戏是戏剧产生的又一主要来源。滑稽戏从“优”发展而来。优早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出现。是国王贵族之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国语晋语》有优施起舞歌暇豫歌说服里克的故事。优有三大特点:①优是以“滑稽调戏”为主的;②说错了话无罪过;③既能歌又能舞。晚唐,参军戏发展成多人演出,出现女角色,至宋称杂剧。古装滑稽戏《连升三级》四、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孕育阶段:从先秦至北宋正式形成阶段:十二世纪的南宋和金代,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融合起来,产生了宋金杂剧、院本以及南戏。戏曲正式形成。1、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宋代参军戏名称渐少用,代之称“杂剧”唐五代所称杂剧即汉代“百戏”,与“散乐”同实而异称。宋杂剧形式:《都城纪胜•瓦舍众妓》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副,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故从便跣(xian)露,谓之无过虫。2、金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是同一类型的戏曲形式。院本即院本杂剧之简称。院本,亦如官本,或作为内院宫廷之相,实则为行院之本。金院本是宋杂剧之发展,又是元杂剧之孕育者。3、宋代南戏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南戏之产生时间有两说:一为“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的北宋末年(明祝允明《猥谈》);一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徐渭《南词叙录》,据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两说相去70余年。宋代南戏现存剧本:《赵贞女蔡二郎》、《王焕》、《乐昌分镜》、《王魁》、《陈巡检梅岭失妻》五种绍兴陆游有诗记其演出状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旧有南戏《刘文龙菱花镜》中一段,别名《禄敬荣归》,剧中萧素贞上坟时所唱柳子调有一段是: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中去赶考,一去赶考不回来。一双爹娘都饿死,五娘子抱土筑坟台。坟台筑起三尺土,从空降下一面琵琶来。身背着琵描客相,一心上京找夫回。找到京中不相认,哭坏了贤妻女裙钗。贤慧的五娘遭马踹,到后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是最早的南戏,是温州杂剧的底本。宋代南戏之出现,雄辩地说明中国古典戏曲正式形成。中国戏曲渊源早而形成晚的原因王国维《戏曲考原》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希腊戏公元前五、六世纪就在雅典诞生了。就出现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为旗帜的戏剧繁荣局面。中国真正的戏剧,始自宋元。比希腊形成晚了一千八百年。一、城市经济的依附性是戏剧形成缓慢的社会原因。张松如《中国诗歌史论》中指出:产生戏剧的真正原因是“城邦经济的高涨与城邦政治的民主制”,即只有发达的市民经济与城市生活才能产生史诗与戏剧。古希腊的经验市民经济是戏剧产生的基础政治体制与民主气氛是戏剧产生之土壤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就希腊的政治体制和机构来说,古希腊艺术和卓越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由。在希腊,自由随时都有它的宝座。”德国艺术史家文克尔曼《古代艺术史》:“古希腊艺术和卓越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由。在希腊,自由随时有它的宝座。”公开的政治与学术辩论在雅典十分昌盛。中国专制封闭的状况闭锁的环境唐以前,无象样的都市,自处闭锁之中。无希腊式的成熟的城市生活。人们的生活只有逛庙会,但有禁夜规定。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著名的都市,如北宋之汴梁(开封)、南宋之临安(杭州)。宋代才因之出现了勾栏瓦舍。闭锁的心态宋石介《中国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儒家思想,规范着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静心内修,安于现状,对外物须漠然置之,亦即对事物不即不离,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没有西方民族向外部世界的冒险精神。外化到艺术上,就是人们孜孜地吟唱着内心的情感,其中有内心的自足,亦有对现实的不满和超脱,缺少对力的崇拜,对遥远世界的浪漫想法。散文、抒情诗成为传统的观照形式,成为足以自豪的文学样品,而戏曲小说当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了。二、在儒家实用生存意识中滋生出来的变态的英雄意识不利于古典戏曲的早熟。黑格尔《美学》:“东方的世界观却一开始就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完备发展。因为真正的悲剧动作情节的前提需要人物意识到个人自由独立的原则,或者至少需要已意识到个人有自由自决的权利去对自己的动作及其后果负责。至于喜剧的出现还要需要主体的自由权和驾驭世界的自觉性。这两个条件在东方都不存在。”中华民族并非没有英雄意识,但是它是在严密的封建宗法制桎梏下变态的意识,不同于西方民族那种在自由的土壤上产生的。不安现状,敢于不懈地向命运挑战,孜孜地以冒险为荣的英雄意识。庄禅哲学:外在的漠然寓藏着深情,对人世的超越中显出内心的自足;既对现实消极退避,又对恶势力冷然抗据;既对苦难积极应变,又对美好生命孜孜追求。英雄意识未全然泯灭,而变成潜在因素,化作个体内在生气,在与实用生存意识这网罗的冲撞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变态。这种意识表现在文学上即一种沉郁的忧患意识,人们吐露在专制氛围中挣扎着的委曲和怨艾,因此质朴深沉的抒情诗,成为文坛上的主调,在艺术上表象为深藏生意的蕴藉风格。因此很少有那种刀光剑影,大流血、大复仇的史诗和剧诗之出现。因此赋诗言志,抒情写意成为我们文学史的价值取向。黑格尔《美学》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方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三、儒家的审美心理不利于戏剧的形成表现在艺术上,重在向人的内心世界探讨,忽视对客观宇宙的开拓。儒家的美学思想即产生在这种闭锁的文化心态中。和谐之美,中庸之美,阴柔之美一直是儒家美学之核心。他们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而《武》“尽美矣未必尽善矣”。要求各种审美形态温柔敦厚、折衷和谐。所有表现怪怪奇奇的生活的艺术被摈弃在艺术大门之外,抒情诗、散文成为文学之正宗。抒情写意成为美学指归。四、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使戏剧因子难以凝聚巫觋在我国起源很早,殷商和战国时的楚、越一带巫风盛行。巫舞后来一直流传民间,在发展过程中,娱人部分逐渐加强,不少巫舞演变为民间舞蹈。故王国维在《宋元曲戏考》中认为是中国戏曲起源之一。可见巫风在戏剧史上的地位。春秋礼乐崩坏,孔子为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礼已渗透到整个国家机器。祭祀歌舞已脱离宗教的娱神而进入礼仪的行列。在这些礼仪当中也包含一定的装扮、歌舞等戏剧因素。歌舞中的象征性、装扮性变成了审美生活,这种重歌舞的历史现实在中国延长了很长时间。这种“泛戏剧化”对戏剧产生有阻碍,它不但使戏剧因子难以凝聚,而且在观念上对人们影响很大,游戏人生,人生即游戏。“山林等忧患,轩冕亦戏剧”,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生活本身就是戏剧。五、中国戏曲晚产的文化观照1、中国人历史意识和现世意识的过早觉醒,不利于以叙事为主的戏剧的早熟宗教和神话是戏剧得以产生的母体,古代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都是在神话宗教的孕育下产生出来的。造成中国神话简单形态的原因,除了中国文字记载繁难、人口分散,语言不通诸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历史意识和现世意识的过早觉醒,使宗教和神话过早地实现了伦理化和历史化。中国以伦理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国的史官文化传统,因为尊礼的要求必须导致尊重先人,尊重传统,尊重历史。所以中国的历史文献特别繁富,历史记载特别完备。“黄帝三百年”:事见《大戴礼记•五帝德篇》:“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