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阶段人类活动特点人地关系特点采集渔猎时代_____、______为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生产力水平_______,发展缓慢,人类与环境保持____________关系采集渔猎低下原始的平衡农业文明时期人口迅速_______,大规模开发利用_____、____等资源人类与环境的_______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增长土地水对抗性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_突飞猛进,人类攫取_________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试图成为___________,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_________迅速激化科学技术自然资源自然的主宰人地矛盾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_。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______中。环境空间物质和能量环境(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_________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___的再生速度。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__________。索取资源资源及替代品自净能力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_____等短缺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减少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能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_____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_____地区、发达国家严重乡村城市思维升华1.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提示: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____________的发展。(2)内涵: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代人满足其需求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思维升华2.(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改编)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____________。答案: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经济效益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严峻挑战:庞大的____压力,人均____不足,________严重。(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__________________白皮书》。人口资源环境污染人口、环境与发展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________________。(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环境无害化技术(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实践: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_______;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________。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如赤潮。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学以致用1.(2011·广东文综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BC(2009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B.增加区内降水量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D.增加地下水储量(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ACA学以致用2.读可持续发展图,完成(1)~(2)题。(1)E、F、G的内容分别是()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D(2)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2.读可持续发展图,完成(1)~(2)题。B学以致用3.(2011·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读表完成(1)~(2)题。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133333111113333312231313111123131111111311111111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AC(2011·天津文综卷)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B.DC.eD.fDC(2010·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地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地区121.2中部地区113.3西部地区110.2注:1995年全国为100.0(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衡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AB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玉树所在的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成为“中华水塔”,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材料2: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江源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益严峻。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保护区共有18个核心区,其中有10个在玉树州境内。项目实施7年来,玉树州的生态保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的原因有哪些?(2)试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冰川广布;沼泽、湖泊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水源涵养功能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措施:减畜禁牧;生态移民;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成效: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率提高;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大;水源涵养功能增强,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