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检查作业•检查生字词•检查课文背诵复习上节课内容•1、写景散文主要从那几个方面来写?•(1)写景顺序(2)语言特点:修辞•(3)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突出特征。•(4)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2、本文主要霏微几个部分?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盼春: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之情。•第二部分(2-7段)绘春:主要分为总写以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把景物和感受相结合,全面细致的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段)颂春:运用三个排比句,赞美春天。详解课文•第一部分(1段)总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文章的开篇,这样开始有什么好处呢?“盼望着、盼望着”叠用,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脚步”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更加的生动形象。•第二部分(2-7段)绘春1、总写(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部分描写了哪些景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山、水、太阳,对春天进行了整体描绘。“睡醒”“张眼”“脸红”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的生动形象。(2)把“水涨起来了”改为“水高起来了”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一个“涨”字就形象生动的把生机勃勃的春天展示出来,而“高”字显然无法做到。•2、“春草图”(1)作者运用什么顺序对春草进行描写?由点到面(小草到草地)、由近及远(园子里到田野里)、从正面到侧面(从写草地到孩子们)(2)本段明明是写春草的,为什么要写孩子们呢?两者有什么共同点?春草和孩子都是生命的开始,生命力都最为旺盛,富有生机和活力,所以用孩子来侧面描写草地。(3)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从土里长出来”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偷偷”体现出了小草是不知不觉生长出来的,“钻”体现了小草向上的“劲”。同时,两者都体现了春草生机勃勃的一面,所以不能更改。•3、“春花图”(1)作者运用了什么顺序对春花进行了描写?由上至下(从树到草丛)、由实到虚(由花想到果实)、由正面到侧面(从直接描绘花到通过蜜蜂蝴蝶来描写)。(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想象、拟人。色彩鲜明、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同时更加的生动形象。(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闹”字有什么好?不仅有声音,还有热闹的气氛,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热闹的气氛。(4)赏析“花散在草丛里”中“散”字的好处。一个“散”字写出了花的多和分布的范围大,更加的活灵活现。(4)思考总结,这一部分中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写出了春花的艳、甜、多。•4、“春风图”(1)阅读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风的?运用触觉描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描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香)、听觉(鸟叫声、清风流水声、短笛嘹亮的声音)。(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拟人(呼朋引伴的卖弄着去清脆的喉咙)。更加的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春风具体化,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3)通过这几种修辞和感官描写,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春风?能够感受到温暖、轻柔、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5、春雨图(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对春雨进行了描写?由远及近(从天空到屋顶、从小路到地里)、由景及人(从写雨到写农夫)。(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春雨进行了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拟人(密密的斜织着)。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春雨更加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生动、具体。(3)这一部分本来是描写春雨的,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其他的景物和人?作者这样写,能够从侧面衬托出春雨的美好可爱。•6、迎春图(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色,人们是如何做的呢?从风筝孩子,到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全都出来了,体现的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文中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春天是新的开始,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奋发向上。•第三部分(8-10段):颂春1、作者是如何歌颂春天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青年”,突出体现了春天的“新、美、健”。2、文章末尾,作者描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春天?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朝气和色彩的、给人信心和力量的春天。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课文,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春天?•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反思和想法?课后作业•继续背诵课文•仿照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的运用,以《我看秋天》为题,写一篇文。(要求:1、不少于400字2、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