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文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节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艺术是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一、语言艺术的分类语言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具有自己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基本体裁之一,它是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后来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用语言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它不追求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注重表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中虽然也有对所见所闻的景物的描写,但诗人重在借景抒情,诗人浓郁的羁旅之情始终融会在夜泊之景中,诗人的情绪、情感仿佛随着这静夜的悠扬钟声回荡不已。而叙事诗则不同,它常常注重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而是将诗人的主观感情溶化在叙事之中。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木兰女扮男装参军到屡建战功返乡,在写人叙事中融会了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篇叙事诗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格律诗都是古代形成的诗体。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都是格律诗,每首诗的对仗、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每句诗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又如,欧洲古典诗歌中的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莎士比亚就曾经写过154首十四行诗。自由诗又称新诗,是与格律诗相对而言的,指那些只求节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它们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集》。五四运动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郭沫若、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新诗。散文也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随着文学形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内容。我国古代的散文范围很广泛,主要是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随着文学的发展,散文后来被专门用来泛指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包括杂文、传记、小说等都被容纳在里面。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较为认同的现代散文含义。我们这里所讲的散文也是从这种意义上来定义的。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能够迅速地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选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长来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主题思想。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抒情散文,注重在叙事写人时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受与情绪,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微妙复杂的独特情感,将浓郁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动人的生活画面之中。如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往事》。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特写、速写、传记文学、游记等,侧重叙述人物、景物或事件,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并且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蕴藏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之中,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和《钴禤潭西小丘记》、现代朱自清的《背影》等。议论散文主要是指杂文,它将政论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反语等手法乃至幽默、讽刺等作为锐利的武器,通过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妙趣横生的议论,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样式,具有以理服人的理论说服力和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议论性散文的杂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就具备了杂文的特征。在现代文学中,鲁迅的杂文更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成为现代杂文的典范。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在小说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小说运用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它可以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其他人物的眼中来观察和表现人物,并且可以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描写,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典型人物。情节是小说另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传统小说的情节具有完整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波澜起伏的情节不仅可以引人入胜,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还是展现人物性格、拓深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环境同样是小说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环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任何一部小说,它所描述的情节和刻画的人物,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绝对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环境对于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起其他的文艺作品,小说的环境要求更加细致详尽、广阔丰富。中外古今的小说数量众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题材的不同,可分为神话小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战争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等;根据艺术结构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新体小说、现代派小说等。但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这样三大类。长篇小说容量大,篇幅长,包含着复杂曲折的情节和数量众多的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少,情节和环境相对集中,往往通过人物的一段经历或生活的一个片断,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侧面来再现生活的局部;中篇小说,顾名思义则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影视剧的剧本。电影、电视剧本与戏剧剧本一样,也属于语言艺术,是一种文学体裁,可供读者阅读。但是,影视剧本的创作主要是为拍摄故事片和电视剧提供脚本,所以,它要受到影视艺术特点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它与戏剧、小说等有明显的区别。影视剧本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影视剧本的语言描写具有较强的视觉性和画面感。电影、电视主要通过银幕上的可视画面来创造艺术形象,因此,影视剧本应力避印象式的描写和抽象的概述、议论,必须突出视觉的效果,直接描写和塑造视觉画面,以便于拍摄和银幕展现。譬如在小说《青春之歌》中,对林道静贴传单的描写长达两页,而《青春之歌》的电影剧本,却将其中的心理描写等删除,改编为直接描写林道静贴传单动作和神态的、画面感强的几十个字。二是剧本的语言要采用影视蒙太奇的表达方式,按蒙太奇的组接方式进行结构,以利于拍摄和胶片的剪辑组合。三是人物对话应少而精。戏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台词构成,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台外发生的事件等,都需要人物对话来表现,而电影、电视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现这一切,所以人物对话应少而精,而且要高度性格化。过多的人物对话会导致影视作品的戏剧化,从而可能破坏影视的艺术效果。二、语言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一)形象的间接性语言艺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欣赏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语义基础上通过想象形成艺术形象,因此,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形象的间接性是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等实用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出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唯有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语言艺术塑造的形象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凭借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语言艺术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觉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同样可以通过语言的传达,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例如《水浒传》塑造了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人人性格不同,个个有血有肉,尤其是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的林冲,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的鲁智深,景阳冈打虎、怒杀西门庆的武松,以及手持板斧、鲁莽憨直的李逵,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不仅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形状相貌、言行举止,而且可以感受到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也对语言艺术作品的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必须通过逼真、生动、细腻、传神的语言描绘,将人物和事件具体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见其人或如历其事。(二)题材与内容的广阔性由于语言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语言艺术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白,催促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来加以填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讲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语言艺术题材与内容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能够突破客观时空,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真可以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无论是浩瀚的大海还是茫茫的太空,不管是悠久的历史还是遥远的未来,凡是人类思维能够达到的时间或空间,都是作家描绘的广阔天地。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在100多年间的兴衰历史。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生动地描绘了于连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于连第一次占有德瑞那夫人的那个夜晚,作品揭示了于连灵魂深处最隐秘的矛盾情感。他的内心深处既有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又有卑劣的占有欲和报复欲;既有火一般的狂奔热血,又有难以遏制的怯懦与畏惧。于连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成功,正在于他人性深处的真情实感被展现出来了。(三)审美情感的共鸣性一切艺术作品从总体上讲都离不开情感性,但是,由于语言艺术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独具特色,因而,语言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性显得格外突出。语言艺术作品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毛诗序》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实际上,除诗歌外,散文、小说以及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同样需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印象只有当作者自己以他独特的方式体验过某种感情而把它传达出来时才可能产生。”2狄德罗更是强调:“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3抒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