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背景内容及效应分析金融深化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国际金融深化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二十年,西方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与金融理论基本上是相互脱离的。在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大多也漠视金融因素或者对金融部门采取抑制的政策。这种落后的金融体制显然无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气到有效的促进左右,相反,由于不能有效地动员和分配储蓄,这种金融体制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巨大障碍,使得经济增长十分缓慢。落后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背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什么迟缓?经济学家将其归结为“资本匮乏”。因此,发展中国家若要实现经济腾飞,要么提高储蓄率,要么引进外资,加速资本形成。在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被看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是,这些学界权威的理论,一旦用于解释实践,似乎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1973年,发展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不仅在于资本的稀缺,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扭曲造成了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此出发,他另起炉灶,建立了一套关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背景1973年,爱德华·肖(EdwafdShaw)出版《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体制是过多的政府管制造成的,即金融抑制。要打破金融猥琐和经济猥琐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放弃这种抑制型的金融政策,转而采取促进金融深化的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解除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不适当管制,实行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内容提要内容指标效应分析评价概念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使利率和汇率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金融体系一方面能以适当的利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按适当的放款利率将其贷放出去。另一方面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满足各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扩展。内容1、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权提高存贷款的名义利率,保证货币资产的实际收益为正数,以此来吸取储蓄,优化投资结构。在此,导管效应:货币被看作资本积累的一个导管,而不是一种资产。在调高利率的同时,政府还应对名义货币量进行有效调节——名义货币量M和其增长率,对稳定市场价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高通胀率,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住名义货币的增长率,这样才能减少过量的货币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同时再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可保证既稳定市场价格,又不阻碍经济的增长。内容2、放松汇率限制。将高估的货币贬值,让汇率真正反映国内外货币价值之比,有效地减少对外汇的过度需求。有人害怕贬值会加重本国的外债负担,爱德华认为,债务的名义价值增加了,而实际价值并未变,相反,贬值促进了出口增长,鼓励本国产品与进出口的竞争,以致还本付息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率反而下降,对外资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弱。汇率制度的选择:弹性汇率制。以及外汇的自由兑换等。内容3、相协调的财政改革。第一步,合理规划财政税收,如采取一系列税收减让政策,特别是降低“存款利率税”水平。第二步,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补贴和配给。内容4、其他。放松对金融业务过多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等。鼓励银行竞争:削弱少数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和分配贷款的垄断权,变专业银行为商业银行,成立新的银行,鼓励竞争。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相关指标金融资产价格指标流量指标存量指标指标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相关指标指标1、存量指标体系。存量指标体系是用某一国家在特定时点上的金融发展状况来测度金融深度。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资产的存量/国民收入。E.S.Shaw认为金融深化会导致社会中流动资产数量的增加,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高于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因此金融深化应当可以表现为金融资产存量与国民收入比这一数值的上升。(2)存量金融资产的结构特点。E.S.Shaw认为金融深化过程会影响存量金融资产的结构特征,因此通过研究着一特点的变化,也可以测度金融深化程度的变化。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相关指标指标2、流量指标体系。流量指标不同于存量指标的是它是考察一段时间内的金融发展情况,而不是特定时点上的金融发展情况,它也可以测度金融深化。它们主要包括三个维度:(1)财政资金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例。E.S.Shaw认为这一比例将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较高的金融深化程度应当对应着较少的财政资金来源比例,反之亦然。(2)银行储蓄占居民全部储蓄的比例。E.S.Shaw认为如国金融深化程度较深,那么居民在保存财富时将面临丰富的投资选择,而不是单一的银行存款,这一比例将会降低。(3)银行贷款占企业全部融资的比例。E.S.Shaw认为金融深化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的融资渠道,从而可以降低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因此该指标将会下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相关指标指标3.金融资产价格指标体系。E.S.Shaw认为这一指标或许是最能反映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主要从实际利率水平和利率的期限结构入手考察,金融深化将会带来更为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并且包含居民推迟消费意愿的信息。效应分析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是金融部门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深化能获得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分配效应,而这些效应有助于一个国家摆脱贫困。效应分析1、收入分配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实际货币余额不是社会财富,它的增长也不是社会收入的增长),引起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对实际国民收入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收入效应是“双重的”:①正收入效应是指货币行业为国民经济服务所产生的促进作用②负收入效应则是指货币供应需要耗费实物财富和劳动,减少可用于国民收入生产的实际资源。金融深化将导致整个国民产业水平的稳定增长。从分配方面看,金融深化还使少数大企业大公司的信贷资金特权分配受限制,阻止腐败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和政治稳定。效应分析2、储蓄效应包括:提高国内私人储蓄占收入的比率;政府储蓄;增加外国储蓄。金融深化纠正了扭曲了金融价格,使储蓄者对收入发生变化,从而会鼓励其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最终提高一国私人储蓄对收入的比率,使金融机构有能力给投资者提供更多借款机会,即增加一国利用外源储蓄的机会。效应分析金融深化的储蓄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收入效应引起的,即金融深化带来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在储蓄倾向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储蓄总额亦将按一定比例相应增加;其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从而鼓励人们的储蓄,带动整个经济储蓄倾向的提高。效应分析3、投资效应金融深化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在竞争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上述储蓄效应增加了投资的总额;其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投资的效率。金融深化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投资的效率:(1)金融深化统一了资本市场,减少了地区间和行业间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并提高了平均收益率;(2)促使金融深化的政策减少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3)资本市场的统一为劳动市场、土地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发挥生产的相对优势,提升规模经济的好处,进而提高投资的平均收益率;(4)金融深化使得建筑物、土地和其他本来不易上市的实物财富可以通过中介机构或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和转让,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带动投资效率的提高。效应分析4、就业效应金融深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货币实际收益率的上升提高了投资者的资金成本,投资者倾向于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代替资本密集型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社会就业水平效应提高。通过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替代资本密集型生产,既可充分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又可缓解资本求大于供的矛盾,使有限资本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就业效应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本相对稀缺。评价——积极意义1)发展了传统货币理论:他们认为,传统货币理论都是为货币金融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设计的,若“不加批判地”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则将是“非常有害的”。他们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摒弃了传统货币理论中那些不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成分,保留传统货币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评价——积极意义2)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货币金融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又被长期忽略的货币金融因素,从而将长期脱节的货币理论与发展理论连接了起来,推进了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金融深化理论则认为货币与资本是相互补充的,所以应该减少对金融的政府干预,让市场机制在金融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货币供给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是对传统观点的成功挑战。评价——积极意义3)为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强调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有限性,主张放开利率鼓励储蓄,解除对金融压制,鼓励竞争,走向金融自由化。这就既增加资本供给,又扩大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益带动经济增长。4)提出的经济自由化渐进计划。该计划强调任何自由化政策都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且自由化改革要有渐进性。政府不能,也不该同时实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在放松旧的管制的同时,又必须采取与金融自由化步骤适应的新管制。评价——不足之处1)金融深化论者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认为只要大刀阔斧地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便可改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现象,却没有强调宏观经济稳定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2)金融深化论者过分地强调自力更生,而轻视引进外资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的改革,即可从本国资本市场筹集到全部发展资金。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很低,即使提高利率,也难以吸收到足够的储蓄作为建设发展资金。评价——不足之处3)金融深化论者过分强调取消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并声称金融深化就是金融自由化:尽管强调放弃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管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这只是表明要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而不是所谓的自由化。4)金融深化论者没有充分展开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过程和阶段的研究。在他们的论述中,只要放开利率和汇率,资本和外汇的短缺问题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但是,他们没有说,应该创造那些条件才能放开利率和汇率、以及利率和汇率应该哪个先放开,或者同时放开,这容易引起实践中的误导。金融深化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改革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抑制获得了极大地改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全球震惊,创造出中国速度。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一时期取得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深化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大一统格局被打破,金融体系地位上升这种改变从我国的金融体系融资额占GDP的比重中就可见一斑,我国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银行贷款占GDP比重的逐年上升,显示出金融系统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表一:融资来源占GDP比重金融深化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2、金融中介、工具以及资产的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拉开了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序幕。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相应的金融中介也都有所发展,出现了证券、期货、保险等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以及汇率不断加快市场化进程。此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也逐渐发展多样,在1978年以前,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基本上只有现金和储蓄存款两种主要选择,而现在,除了传统的储蓄存款,还有股票,债券,多种存单甚至是外币存款可以选择。金融深化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3、经济货币化水平上升我们可以用1973年麦金农提出的M2/GDP这一指标衡量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化程度低是金融抑制的主要特点之一,可以看到,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显著上升,这表明我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