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死刑的废除作者:学校: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年级:2013年秋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10月目录论文摘要.....................................................................................................1一、死刑的产生与发展............................................................................2(一)死刑的产生............................................................................2(二)死刑的发展............................................................................2二、国内外的死刑政策............................................................................2三、死刑存废的利与弊............................................................................3(一)废除死刑的主要理由............................................................31.死刑冤假错案引发的思考.....................................................32.从人道主义方面看死刑废止的可行性.................................3(二)死刑的存在价值....................................................................4四、保留死刑、兴利除弊........................................................................4(一)减少死刑的数量....................................................................4(二)完善死刑复核程序................................................................4(三)创造条件,废除死刑............................................................51.社会形势稳定.........................................................................52.社会管理严密.......................................................................5小结.............................................................................................................5参考文献.....................................................................................................6第1页论文摘要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在各类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作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它必然将像法庭、监狱、警察等国家机器一样,拥有长期的存在合理性。在中国,死刑分为死刑并缓期2年执行与死刑并立即执行两种死刑判决。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众人的质疑。本文从死刑的产生与发展、国内外的死刑政策、联系中国现状分析死刑废除的利与弊,从而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议。关键词:死刑、废除、阻碍、建议第2页论死刑的废除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和巨大的威慑作用,使得历史上各国统治者无不重视死刑的使用,把死刑作为对付危害其统治最严重的犯罪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一个历来以“严刑酷法”威震于世的泱泱大国,至今尚未废除死刑。限制或者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刑法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条件尚不具备,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是,我国对于死刑的适用,历来采取少杀、慎杀政策,通过刑法典总则规定与刑法典分则规定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死刑数量,限制死刑适用。一、死刑的产生与发展(一)死刑的产生死刑是古来就有的刑罚之一,它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对原始社会的一些现象的继承或转化,诸如杀死战俘,便成为死刑的直接渊源。中国古代的刑罚产生于战争的需要,战争是中国古代死刑产生的直接原因。死刑在平时的适用,只不过是对产生于战争之需的死刑的认可和沿袭。从历史上看,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世界各地参差不齐,时间跨度极大。一般来讲,东方地区进入阶级社会普遍早于西方地区。凭借史料,结合考古的发现,确定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死刑及整个刑罚起源的时间。在尧舜时代,即存在以五刑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而五刑之中包括作为死刑的大辟或杀。因此,中国的死刑产生于尧舜时代。(二)死刑的发展死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上,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当一个国家社会安定、阶级矛盾缓和的时候,法律中规定的死刑相对就少,实际执行的死刑的数量也少,执行死刑的方法也会比较人道。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法律中规定的死刑就会相对较多,执行死刑的方式也会很残忍,甚至出现法外施刑的情况。死刑正是在无数次的起伏震荡中向前发展的,虽然有时会剧烈地反复,但是发展的总趋势是很明显的: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死刑的数量不断减少,实际执行的数量大幅下降,执行死刑的方式也更加文明、人道。二、国内外的死刑政策目前世界各国对待死刑的政策不尽相同。死刑政策的多样性直接表现于各国死刑状况并不是单纯地废除死刑或保留死刑。事实上,各国立法对死刑的规定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绝对废除死刑,又称完全废除死刑,这种情况是指在宪法或法律中明确规定废除刑事法律中的死刑,或者在所有刑事法律中均无死刑规定。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世界上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废除死刑的国家已经有近40个。第二,相对废除死刑,又称部分废除死刑。这种情况是指法律规定只对普通刑事犯罪废除死刑,对叛国或者政治犯罪、军事犯罪则保留死刑;或者宣告和平时期废除死刑,战时对某些犯罪恢复死刑。目前相对废除死刑的国家共有第3页18个。第三,实质上废除死刑,又称实际上废除死刑或事实上废除死刑。这种情况是指法律条文中虽规定有死刑,但是在过去若干年内从未执行死刑或者从未判处过死刑。在这种情况下,死刑条款形同虚设,从实质意义上讲与废除死刑并无二致。目前,世界上实质废除死刑的国家已有30个。第四,保留死刑,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这种情况是指法律上仍然规定有死刑条款,亦适用死刑条款判处死刑和执行死刑,不特别指明死刑适用的时效限制,但却规定对死刑适用的严格限制条件,比如死刑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程序、执行方式等等。目前保留死刑的国家绝大多数有这种严格限制性规定,并且呈明显的“限制渐强”的趋势。我国死刑的现状。我国《刑法》修订后,对死刑的适用条件作了一些限制。刑法典第48条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这是关于我国刑法中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规定。这一制度的实行,大大缩小了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范围。1、死刑缓期执行适用的条件。2、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及其核准。为了保证死缓制度的正确执行,刑法典第48条第2款对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及其核准作了明确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3、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的处理。总体说来,我国的死刑制度属于上述第四种情况,保留死刑。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社会治安情况不好,严重犯罪较多,每年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数量仍相对较大。一些西方国家总是指责我国滥用死刑,这是带有偏见的。我国关于死刑的政策,可用“不可不杀、不可多杀、防止错杀”三句话来概括,在适应死刑的问题上我国一直保持慎重的态度。在世界人权运动和废除死刑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世界死刑的总趋势已由广泛限制死刑向全面废除死刑发展。三、死刑存废的利与弊(一)废除死刑的主要理由1.死刑冤假错案引发的思考美国最高联邦法院大法官SandraDayO’Connor说:死刑制度很可能正在对一些无辜者执行死刑。死刑案中的冤假错案在还保留死刑这一极刑的国家时有发生。保留死刑是对人道主义的挑战、报复主义的纵容。像18岁的呼格吉勒图,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不完善的司法体制和刑事程序的牺牲品,让家属在前九年无缘无故的蒙羞、抬不起头做人,后九年风里雨里奔波雪耻。前后十八年的时光,假若呼格吉勒图还活着,那么他的家人的痛至少会比现在平息一些。然而这些存在死刑冤假错案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保留了死刑。那么,我们与其在司法误判等过程找不足,不如从根本入手,废除死刑,那么即使误判,也有沉冤昭雪之日。2.从人道主义方面看死刑废止的可行性人权法理论和人权公约为死刑废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公民的生命权以及免受酷刑和其他不人道待遇或处罚的权利被死刑彻底侵犯了,所以死刑必须被废除,第4页即使死刑能够抚慰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庭,然而用再次夺去一个宝贵的生命的方式来弥补社会和被害方的损失,也无疑是荒谬和徒劳的。人道主义倡导的是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提高人的价值,改善人的生活,是所有关于人性善的集合。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是最高目的,其要求就是应当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而死刑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性地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因此死刑没有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与人道主义背道而驰的。(二)死刑的存在价值死刑从其诞生以来,一直持续适用了几千年,虽然现在废除死刑和实际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保留死刑的国家适用死刑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但是死刑并没有迅速死亡,死刑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几十个国家还保留了死刑,有些国家在废除了死刑之后又恢复了死刑;有许多没有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人民要求对严重犯罪人员适用死刑的呼声还很高。死刑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死刑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某种犯罪的态度。当某人犯罪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后,国家和社会就会认为这个人已为整个社会所不容,必须剥夺他的生命,他社会成员才能得到安宁。这种设想是完全合理的,愿望也是善良的,要求也是完全正当的。对最严重的犯罪人员适用死刑,是一个有能力的政府的责任。“杀人偿命”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承袭的法律观念,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因此保留死刑符合公民的法律观念。其次,死刑的威慑作用是其他刑罚方法不可比的。由于终身监禁或终身奴役刑存在浪费资财和罪犯脱逃再度危害社会两个弊端,因此不能以此代替死刑。死刑对遏制犯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试想哪一种刑罚能比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更可惧。死刑对很多人来说是极为可怕的,每当想到犯罪后可能的结果是死亡,一个罪犯的行为总会有所顾忌。四、保留死刑、兴利除弊死刑的存在在当今社会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发挥死刑的作用,克服其缺点,兴其利,除其弊,必须进行变革,以下仅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设想:(一)减少死刑的数量首先是减少刑法分则中规定死刑的条款。减少死刑总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减少,就应减少没有被害人的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大部分经济犯罪不涉及暴力,不宜适用死刑。其次,减少适用死刑的数量。在这方面,其实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