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原因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现状研究黄颖婕姚吉云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离职现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降低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内离职率的方案。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0引言2005年到2009年,每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数由380万增至611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指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策略是让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在这一就业策略的引导下,大学毕业生选择签约单位的比列有所提高,但是在签约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辞职跳槽。根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一项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5]:95%的应届毕业生工作一年有跳槽打算,60%的毕业生对现有工资不满意,表示想跳槽。因此,大学毕业生的频繁离职对用人单位/和自身职业生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探索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并分析了离职现状,提出相关建议。1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分析目前,就业市场的开放式和竞争性,大学毕业生已经有意识的缩短自己的职业适应期,但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对职业了解甚少,择业观尚未定型等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去缩短自己的职业适应期。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总体上表现为需要1年左右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但是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学科,他们的职业适应期又有显著差异。1.1大学毕业生在各行业的职业适应期不同0%10%20%30%40%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零售业其它S11黄颖婕,四川达州人,管理学硕士,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辅导员;姚吉云,湖南人,管理学硕士,川外南方翻译学院人事处办公室主任图1.1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不同行业的百分比图通过设置问卷:您认为你在这个行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期是好久?问卷调查显示,从行业类别看,如图3-1所示,被调查者中,金融业选择职业适应期在三年以上的占了38.3%,相对于100人中有38人是认为需要三年时间来适应和稳定自己的工作岗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所占比例相当,占25%[2],不同的是零售业,仅有10%的人选择了三年以上的职业适应期。其中,相对而言,从事金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要长一些,这与行业特点、工作性质和需要的技能分不开。1.2就读于不同学校级别的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也不同985、211学校一般重点本科一般本科15%23%62%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的学校的比例``图1.2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的不同学校的比例调查显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显示出职业适应期不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相对较短,快速适应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能力较强。高等院校教育方式的差别导致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期不同。究其原因,发现与大学课程的设置、学校职业教育学科的开展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的机会分不开。1.3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有差异调查显示:对职业适应期的选择上,理工科(含医药、农业及卫生类学科)的共有40人,其中需要三年以上的只有10人;文科类的适应期相对较长,波动性比较大,70%以上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全部选择了需要三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离职相对较高。这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学习方法有关。人文类学科学生思维可能较为感性,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也会造成他们在对择业问题的分析没有理工科或经济管理类学科学生思路清晰,认识透彻,更加感性的选择和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使自己的工作稳定期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0%10%20%30%40%50%60%70%80%文史类专业理科类专业文史类专业理科类专业30%70%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的专业的比例图1.3选择需要三年以上时间适应职业的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1.4不同性别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也不同调查显示,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的女性比男性的比例要高。如图所示:65%的女性选择需要三年以上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男性比例却仅有35%,由此可见,女性的工作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女大学毕业生受自身生理因素、社会对女性就业歧视及传统文化家庭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影响,使得女生在适应职业问题时更缺乏信心,也会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女生适应工作的时间较长,因此,离职的频繁率更高[13]。0%10%20%30%40%50%60%70%男生女生男生女生65%35%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的性别的比例图1.4选择三年以上职业适应期的不同专业的比例据调查离职大学生现状数据显示,提出主动离职的情况占到了88%,被雇主解职而离开的仅占2%,而选择主动离职和被解雇两者情况兼有的占到了10%。此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离职多为主动离职。同时,据调查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计划分析表明:2010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仍然继续找工作,这一比例高达55.4%,而想比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了30%左右,但仍然很高。由此可见,半数以上大学毕业生在两年之内,有着较强的主动离职意愿。本研究主要分析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主动提出辞职的现象[1]。2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现状分析据调查离职大学生现状数据显示,提出主动离职的情况占到了88%,被雇主解职而离开的仅占2%,而选择主动离职和被解雇两者情况兼有的占到了10%。此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离职多为主动离职。同时,据调查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计划分析表明:2010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仍然继续找工作,这一比例高达55.4%,而想比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了30%左右,但仍然很高。由此可见,半数以上大学毕业生在两年之内,有着较强的主动离职意愿。本研究主要分析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主动提出辞职的现象[1]。通过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位、不同职位类别的大学毕业生离职率的调查分析。主要呈现以下情况:2.1不同工作年限大学毕业生离职现状分析大学毕业生频繁离职主要集中在两个特定工作年限里。第一个特定离职高峰期的时间是工作时间未满一年的时间段。据调查数据显示,工作第一年跳槽率在70%左右[1]。究其原因,大部分抱着尝试性就业心理的特征选择第一份工作,他们怀着“先找份工作做起来,不好就换”的心态开始第一份工作;或者在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个行业或这个单位听起来“不错”,感觉不错,盲目的加入到此单位,完全凭感觉和直觉就业。当一旦发生工作不愉快,人际关系受阻、单位环境不适、工作责任要求较高和工作强度大时,便申请离职。这部分人基本上属于20世纪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引发离职常常是因为一些琐碎小事,比如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突然感觉上班太累等等。另外,离职成本低也是影响这个年龄层频繁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个工作年限是工作1-2年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离职率也不容忽视,约占流失毕业生总数的34%。他们经过1-2年在用人单位的不断磨练,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于是这部分人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升值资本,在发挥才能的同时,他们希望得到快速的职业发展,希望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拥有更大的职权,当单位不能提供给他们这些,他们便选择放弃原单位。此情况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上班的年轻人,他们常常给自己的升职时间定为认1-2年,如果这个时间段还得不到提升,就意味着在这个工作的前途终结,此种情况的大学毕业生离职常常是为了寻求他们所谓的“升位”。综上所述,工作不到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员工流失率占到79%,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员工的流失会给单位带来或多或少的不良后果。2.2不同学科类别大学毕业生离职现状分析据调查分析,现代用人单位中,流动性强的是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营销精英和技术骨干。对大学生这部分人员的调查中,“管理类”岗位因为工作强度大,随意性大,专业不对口,收入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流失率占到了62%,影响了单位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营销类和技术骨干因为掌握管理技能、企业核心机密、销售渠道或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而有更大的从业选择范围和发展空间。然而,相对其他专业而言,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受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离职率相对而言要低一些,只占到了10%左右。2.3不同学校级别的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现状分析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学校的层次越高,离职率越低。毕业于“211”院校的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2%,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离职率为33%,其中,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离职率达45%。2.4不同性别的大学毕业生离职现状分析据调查分析,男性大学毕业生离职频繁度低于女性大学毕业生。选择毕业至今换了三次工作以上的女性比列占到了15%,而男性则5.56%;选择毕业至今换了1-2次工作的女性比例达到44.38%,男性仅20.25%。3提高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的对策3.1丰富工作内容,专业与岗位对口基于以上研究,在保证不耽误工作进度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可以适当允许大学毕业生工作方式多样化,工作内容自主化,让他们畅所欲言的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能力优势,进行创意性的工作3.2端正态度,提高满意度职业适应期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做的是转变工作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干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尤其是女大学生,应将家庭和事业一分为二的对待,理性的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3.3职业教育贯穿大学过程,利用职业测评引导职业选择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高度重视,大一刚进学,让他们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和就业前景;在第二年时,进行职业心理测试,指导他们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期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意向进行系统的指导;在大学三年级时,开讲座,请就业顾客帮助学生了解意向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招聘要求,同时,需要帮助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动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向意向单位申请实习机会;第四年指导学生如何做求职简历、写求职信,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提高他们面试的成功率。当然,就业指导中心也需要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发布就业信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参考文献[1]范欣.员工离职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石油化工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2]腾玉成.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9(10)[3]张勉.企业雇员离职意向模型的研究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版[4]李田.80后知识性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大学,2012[5]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调查报告[R].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版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