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二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史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与制度选择第一节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二、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复杂的国际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两大阵营。•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中国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和封锁禁运拉开帷幕。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1949年11月,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6国为创始国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1949年12月,中国被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的国家行列。•1950年3月,美国宣布《战略物资管制办法》,包括机器、交通工具、金属制品、化学原料等660余种物资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管制,美国要求所有接受其“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禁运战略物资给中国。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1950年5月和6月,美国分别颁布《1946年禁止输出令的修改法令》和《1950年输出统治法令》。•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抗美援朝”,加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立,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全面升级。•1952年9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增设中国委员会,开始对中国实行比苏联、东欧各国更为严厉的禁运封锁政策。•“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二、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就产业结构而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在1949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总额中,只有12.6%来自工业,68.4%来自农业。•毛泽东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征与内涵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的土地改革•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国营金融体系和国营商贸体系的建立。•统一财经的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调整主要围绕着公私工商业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增产节约运动。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十分迅速。•统一财经工作的完成不仅改善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还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财政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使新中国突破了原本无法解决的资金瓶颈,为此后很快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二节工业化战略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二、社会主义改造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的榜样和示范效应。•中国薄弱的重工业基础。•“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9月,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路线的确立与迅速推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在随后几十年中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二、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不断调整。•1953年上半年,一些地方在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程中发生急躁冒进倾向。•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就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速度问题达成一致。•1957年年底,全国基本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二、社会主义改造2.公私合营的逐步实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公私合营的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之后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加快。•1956年1月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热潮。•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商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实现。二、社会主义改造3.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规模小而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个体手工业合作的平稳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逐步铺开。•1956年6月,除一些边远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1953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的指示》。•1957年,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西藏为计划局),132个省属市有126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全国191个专署有153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2311个县或相当于县的行政单位有1835个设置了计划委员会。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2.投资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重构•对国有企业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国营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国营企业财务: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3.市场调节机制的逐步消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农产品统购统销品种的不断增加。•政府对价格的计划管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步消失,工资制度慢慢走向集中化和统一化。•私营银钱业退出历史舞台。第三节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五年计划及年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一五”时期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高积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一直是政府投资的重点。•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时期投资额(亿元)比重(以投资额为10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3—195716.04271.80300.642.746.251.11958—196240.96744.60420.533.461.734.91963—196531.95219.09170.857.651.940.51966—197036.18558.89380.963.757.339.01971—197570.451006.54686.964.057.138.91976—198090.911275.05976.213.954.441.7各个计划时期三次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并保证了在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对政府干预的过度倚重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前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片面追求生产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引发的社会动乱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经济管理体制上的“放权”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反思、探索与尝试。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地肯定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随之起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地肯定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随之起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长期受到抑制的市场因素再度发挥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中共十三大上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日益完善。思考题1.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经济起点,为什么会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3.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阅读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2.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4.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5.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7.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版。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