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简介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正确的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目录MULU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1.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3.十大标准4.5.6.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十大标准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8.9.10.7.八.是大学入学率2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以“小康”概念来确立当代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在“全面小康”冲刺阶段尤其需要深刻把握其目标内涵“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1.“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多个,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是体现其他目标实现的成效的核心目标。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但对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却都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突出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包括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各种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人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生态等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在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过程中产生的,随着人的需要的逐渐满足,人的幸福度也在不断提升。全面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仅有总量和速度上的要求,还有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求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都要求协调,“全面小康”的核心是“全面”,关键是“协调”。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法治昌明、公平正义的政治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3.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价值鲜明、导向明确,系统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科学论断,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正确的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确的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完善民主1.六点要求3.增强文化4.提高生活水平5.社会建设第一项六点要求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二项完善民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三项增强文化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第四项提高生活水平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第五项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建设到建成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2.建设到建成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治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感谢您的观看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