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止奋斗不息——记华通机电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成文做事先做人、留人先留心,经营企业的根本在于“经营人心”。——李成文一只沉默的羔羊,有一天它也许爆发出雄狮的力量;一条潜游的鱼,有一天它也许会遽然展开扶摇直上的鲲鹏之梦。2004年,中国首批民营财团横空出世。人们关注中驰财团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华通”,投向了“华通”的掌舵人李成文。这是一个大泽龙蛇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风起水生的时代。李成文,原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一个有为之人在有为之时造就了有为之业。他终于在中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赢得了属于他的话份。长久的沉默之后,他开始发声了。他的发言引起了同行业、经济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他的谈话,笔者掇录了八个与他有关的关键词。联合温州从来不缺少新闻。2004年5月19日,李成文联合温州七家知名企业发起组建了中驰财团,并担任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自温州媒体首次报道中驰财团消息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央视、上海卫视、湖南卫视、南方周末、经济日报、新浪网等上百家媒体纷纷报道中驰财团。民营企业组建财团的现象被新闻界比喻为“做一只更大的资本章鱼”。这只“资本章鱼”如今正游向市场的深海。强强联合,发展多元化产业,是李成文的宏图伟略。早在2002年,李成文就成立了柳川房地产公司,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并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年底,投资2.2亿元的柳川大厦作为标志性建筑屹然矗立在柳川平原上;2004年8月,投资4.7亿元的虹桥维也纳花园商住楼完成了一期工程;2004年2月,在山东菏泽投资1.8亿元建设牡丹商业广场;2004年4月,在武汉市投资7.5亿元建设青山区40-41街坊(原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职工住宅区)危房改造项目;2004年11月,控股乐清市外国语学校筹建电气专业类职业技术学院,为乐清电气产业培养当前十分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用李成文的话来说,联合就是博采众长、顺势借力。所谓“顺势借力”就是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华通的创建和发展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利用温州的良好创业环境和柳市的电器产业集群优势;在企业之外,借乐清几百个配套厂家的力量组织生产,借成千上万的乐清电器经销商的力量去完成产品销售。企业自身壮大了,就开始合纵连横,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顺势借力,力上加力,使华通在19年间企业规模扩大了上万倍,创造了企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小的奇迹。创业温州地处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线,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沿海地带。重商传统文化的沿袭,海洋文明的渗透,改革开放政策的沐浴,使一批民营企业家在八十年代脱颖而出,李成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英雄出自草泽,英雄自古多磨难。和许多温州老板一样,青少年时期的李成文也备尝艰辛和磨难。由于家庭贫困,中学未毕业的李成文进入了乐清县湖横机械厂当了一名学徒工。虽然学徒工尽干些脏活累活,但他还是倾注了全部热情,兢兢业业地干好这份工作。两年时间过去后,李成文的勤学苦干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从一名学徒工晋升为厂里的技术员,并参与工厂管理工作,他的工作热情再次激发出来。那一段时间,老师傅对他的评价是勤学好问、爱钻研;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平易近人、干练精明,有独到见解。曾有人用“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山、想尽千方百计、历经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来形容温州人的创业艰辛。朱镕基总理曾这样赞扬温州人:“能睡地板,也能做老板。”李成文同样具备了温州人的经商特质。他并不满足于湖横机械厂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毅然选择了前途未定的自我创业。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年仅22岁的李成文于1986年创办了乐清山门变压器厂,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管理、质量和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虽然山门变压器厂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累”。山门变压器厂刚成立时,实际上还是家庭工厂,李成文把亲朋友好友都动员起来,以前店后厂的方式经营企业销售、生产不分家,事事亲历亲为。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加上企业界一直把质量与诚信放在第一位,当时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把铁棒磨成针是一种功夫,把细土垒成山也是一种功夫。李成文正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为天下先的胆略,求实务实的作风,白手起家,把华通机电集团从资产不足3万元、年产值不到10万元的家庭作坊,到2004年发展成为总资产6.7亿元,销售收入15.1亿元的中国最大的电气制造商之一。创新李成文认为,创新是华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把一只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的底部朝窗户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和苍蝇,蜜蜂不停地在瓶底光亮处找出口,直到力竭而倒;而苍蝇则在较短时间内穿过另一端的瓶口逃逸一空。蜜蜂认为,出口必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合乎逻辑的经验。苍蝇为什么能找到出路?原来它们坚持多方尝试,一旦发现此路不通,便立即改变方向,最后终于找到瓶口飞了出来。从苍蝇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迂回前进、混乱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威克教授的实验提醒我们,抱着传统的观念和以往的经验,不会随机应变,不懂得创新和与时俱进,是非常危险的。李成文的华通机电集团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腾飞的奇迹,主要在于创新,形成了创新的企业文化。华通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三次大跨越:第一个阶段的创新是观念上的。创业期的华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处于短缺经济的年代,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且竞争对手不多,因为那时对市场经济有理解并付诸行动的人极少,李成文生逢其时,即所谓“时势造英雄”。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有胆识和勇气到商品经济大潮中拼搏的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当大的。第二上阶段的创新是行为上的。华通在这个阶段采用“跟随”战略,创造性地借鉴和模仿,把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变成自己的,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创新改造形成华通自己的特色。第三个阶段(即现阶段)的创新是文化上的。现在的华通靠的是人才和学习力。如果前两个阶段的创新是有形的创新,那么华通现阶段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无形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使华通的创新具有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特点。李成文说:“创新也是一种奉献。华通的每一次创新活动,风险都是相当大的,每一次的创新风险都由华通自行承担,但创新的成果并不一定是华通独自享有,他还会给社会提供新的启示,引领社会潮流,成为学习借鉴的对象。”作为华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成文认为创新活动不仅是华通所必须的,而且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人才华通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人、理解人、激发人;关心人、培育人、发展人”来“经营人”。华通的人才观是:经营企业的根本在于“经营人心”,正所谓留人不如留心。李成文说:“在华通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华通的人才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岗位之分,职责之分,任何人都可以竞争任何岗位,但必须在自己的岗位做得比别人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交做得最好,才是华通不可或缺的人才。”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配备了一流人才,才能够创办出一流的企业。正是这一用人信念,使得李成文对人才的追求如饥似渴。也正是如此,也演绎出一桩华通版的“三顾茅庐”佳话;2000年,李成文了解到安徽某国有大型企业有位德才兼备的厂长,为了能够使其加盟华通,他在百忙之中三赴安徽,用真诚的态度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打动这位厂长的心,打消了这位厂长对温州私营企业的疑虑,决定加盟华通。他被李成文委以重任,并为华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通版的“三顾茅庐”故事传开以后,各类人才纷纷加盟华通,在现有的2100多位员工中,大中专以上人才570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120多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10人。华通不但大量引起和培育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人才搭建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从2000年起,集团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对企业的治理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开始进一步对集团公司进行了机构改革,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目前,在董事会的组成中,有近二分之一是非股东成员,在经营决策层的高级管理者中,80%由外聘人员担任,这在家族制企业为主的温州民营企业中是非常罕见的。务实业内人士这样评价李成文:他是一个务实谨慎的人,他的个人修为是以真为本。《新远见》杂志的记者则以更形象、细微、准确的文字描述李成文的务实态度:“他的回答是那样的谨慎内敛,以至于揣摩李成文这样一位典型的温州老板的心思是相当困难的。”“李成文声音平缓柔和,说话基本没有手势,面相也显示了优裕生活的保养,只是眼神略显疲惫,胡须似乎忘了刮。”李成文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本真、务实的生活状态,他不尚空谈,不鹜虚名,不随波逐流,不附庸世俗,不参与无聊的争夺……记得中驰财团成立的消息传开以后,众多媒体蜂拥而至,希望能在财团背后挖掘到轰动性的新闻,结果许多记者却失望而去。正如李成文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一样,李成文说:“财团的成立是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突破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是一种新的探索。目前只是一些想法,付诸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光有豪言壮语是没有用的。”曾有一位记者问李成文,既然中驰财团有这样强的实力,对未来发展的构想可以天马行空,在数字上做做文章,用一些当今流行的时髦经济词汇包装包装,肯定会吸引公众眼球。但是李成文摇了摇头说:“不可,知易行难哪。办企业不只是绘蓝图,更困难的是实施。”记者又说,是不是要像温州另一家财团那样,搞一个盛大的成立仪式?李成文在回答过程中打了一个比喻:“一只水桶摆放在那里,有人是老老实实地加水,直到盈满;而有人则是在水桶里放了石头,使水位随之上涨,看上去似乎很满,其实是自欺欺人。”他接下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关键是如何做好企业。吹尽黄沙始见金,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中驰财团现在什么都没有做,还是低调点好。”面对许多记者,李成文都同样惜字如金,他的“务实”就这样在媒体中间传开了。“真诚是生存者的通行证。”李成文与记者谈起道德危机时说道。李白可以说“白发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但这毕竟是文学上的夸张。对李成文来说,办企业不是作文章,必须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浮夸。人可以造出虚假的数字,数字同样也可以造出虚假的人。知识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李成文早年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初中毕业便辍学谋生了,那么他卓尔不群的才干是从哪里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在经营企业,另一个便是在经营自己。口袋满了,脑袋也同样需要充实。”李成文的可贵之处在于知不足而后学。在他的心中时刻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梦想把华通集团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工业电器生产企业。为此,他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管理和驾驭现代企业的综合素质。他多次进高等学府研习深造,1995-1997年,通过函授拿到浙江工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文凭;1998-2000年,完成了上海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的学业;2003年,华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办MBA培训班,他带领30多名华通中高层干部集体学习企业管理,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2004年,经过学习和培训,通过了高级经济师考试,拿到资格证书;从2004年11月开始,正在攻读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李成文说:“创新的源泉在于学习,唯有学习才能赶上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不乏有头脑的企业家,但缺乏有哲学头脑的企业家,在李成文这一代企业家中,我们有理由期待一群有哲学头脑的企业家屹然崛起。共赢华通“经营人心”的结果是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华通不但得不到员工的心,还通过员工的努力得到了用户的心、供应商的心以及全社会的口碑,形成知名的华通品牌文化,这也是华通坚持“共赢理念”的结果。华通在经营活动中不仅仅考虑到自己的收益问题,同时还兼顾客户、供应商及社会的利益。华通的成就建立在员工、企业、用户、供应商的成功的基础之上,这种理念要求华通把关注点延伸到从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因此,华通重视各方面的意见,重视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增值,从而与所有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