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教材:篮球----行进间换手运球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85%以上的学生能初步了解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2、技能目标:8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应用所掌握的技术,并在实践中发展能力。3、情感目标:师生情感融洽,兴趣高,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在活动中身心得到满足。一、导入与热身(10′)1、上课开始:学生整队,师生问好。2、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导入教学。A:教师提问:在你们的脑海里有哪几位篮球明星吗?学生回答:姚明、詹姆斯、布莱恩特等。B:教师问道:“将来谁愿意当篮球明星?”学生踊跃举手大声回答:“我!”C:教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心理,告诉学生每一位篮球明星都要通过艰苦长期的训练,要想成为一名篮球明星必须练好基本功!(导入练习)。评价:NBA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学生,激发对篮球学习的兴趣3、个性练习:用一种游戏活动方式,学生在篮球场内任意做各种运球练习,(甚至其他形式的运球等)。A:教师积极参与,不断语言激励和提示学生:继续!注意球的控制。评价:在练习中去体会,去感受球性4、运球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在篮球场内随意运球,在自己不失球的情况下,争取打掉别人的球,看谁打掉对方的次数多。5、学生站成一个圆,跟着老师做不同形式的“耍球”练习,例如:两手弹拨球、球绕环、胯下八字传球、地滚球、高运球、低运球、交叉运球等。评价:在竞争中提高控球能力,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二、实践与提高(25′)1、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学生脑海里想象明星运球,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A:推进时遇到“障碍”如何换手运球?B:换手后,又如何快速推进?C: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会、去思考。评价:想一想,试一试2、尝试在不同速度中的换手运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篮球场二个边线之间做横向的练习),3、在设有3个“障碍”物条件下的练习。4、让学生依据个人的能力和教师的调控下选择练习组,(在实践中去感受、去掌握动作)。A:教师注意观察,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B: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互相纠正。C: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示范,矫正反馈。评价:积极主动,尝试成功5、设置“障碍”(障碍物间隔距离和数量),灵活应用所掌握的换手运球技术动作。A: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比赛,看谁运的好,进步快!B: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协作精神。C: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团队精神6、延伸迁移:在有防守人的情况下,教师做行进间换手运球,使学生对由固定障碍到有人防守的技术动作有一个初步印象,导入下节课我们要学习:有防守人的换手运球。三、调节与评价(10′)1、游戏:保龄球2、游戏方法:摆放不同数量和形状的“保龄球”(饮料瓶内装沙子代替),学生用篮球打向饮料瓶,距离按男女生能力摆放,看谁一次打倒的多,谁就为胜。A: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打“保龄球”。(调节身心,恢复疲劳)。2、讲评:师生共同评价。(成散点队形)A:谈学习中的感受,还需要什么?B:教师帮助学生解惑,改进学习方法。3、收还器材,本节课结束。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流露出成功的喜悦案例的基本理念(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是否正确有效,主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思维的主体,还是身体练习的主体。(二)、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的教学理念体育“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合理的把学生分成小组,给他们指定的学习内容,使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互动、互助,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及其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展开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合作性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如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这都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科学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很重要,在分组时,教师应特别留心将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随和的小组,而不宜将有小团体倾向的一些学生分在同一组,防止“马太效应”。对于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也不要分在一个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小组的规模以3到7人为宜,人数过多,学生的参与机会就少了,人数过少,又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实践证明,一般以4到5人较合适。分组从教学形式上分可分为固定分组和临时分组。固定分组是按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以及兴趣等条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固定分组有利于对不同性别,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临时分组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自身条件,掌握技能的进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临时的各种组合。案例(典型部分)分析在设置过障碍物的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临时分组,共分成6组,每组5人,并各组命名,给以感性的事物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在面对过障碍物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火箭队”和“马刺队”的两位女同学,在过障碍物时,不慎球运掉了,在教师没有指示的情况下,在她旁边的“湖人队”同学看见了,把自己的球给了“火箭队”的同学,自己去捡旁边的球,结束后,他(她)们得到的是教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和赞扬。教师还不失时机的奖励“湖人队”为“最佳团队奖”。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能特别注意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能用亲切和蔼并带有童趣的语言跟他们交流,尽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仅认为教师是他们平易近人的长者,还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在过障碍物换手运球过程中,“湖人队”牺牲个体利益帮助他们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和奖励“湖人队”,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和认可。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灵感一现,更是对全体学生心灵的震撼。在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洗礼。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体育教学中还应该把合作学习与其它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使用。教学实践本身是复杂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一种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可能就是另一种模式和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利用与合作学习具有互补性的其它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以使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