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理工大学课程教案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选修限选课(√);任选课()章节名称第八章审美文化一、审美文化的界说二、审美文化的层面三、审美的历史因子四、审美文化的前沿风景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审美符码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审美符码的形态。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辨识审美媒介的能力。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艺术作品中的符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指导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审美媒介的演变和各种媒介时代有代表性的形态。教学难点:理解审美媒介的多态竞争与媒介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教学手段:图片、多媒体课年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2分钟)二、讲授新课程1.审美符码(15分钟)2.审美符码的特征和作用(24分钟)3.审美符码的形态(27分钟)4.当前审美符码新景观(15分钟)三、本讲总结(5分钟)四、布置作业(2分钟)参考资料1.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席勒、普列汉诺夫著:《大师谈美》,李光荣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3.凌继尧著著:《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彭锋著:《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徐宏力、关志坤著:《服装美学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6.刑庆华著:《设计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8.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王一川主编:《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教学过程第八章审美文化现实的审美沟通总是与特定的审美文化相关的。它既与当代社会中正变得愈来愈普及的大众关涉,又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审美与艺术传统、惯例或规范等相关。如果没有现实的审美文化生活与历史的审美文化传统的交汇,个体的审美沟通是无法进行的。第一节审美文化的界说一、文化概念审美文化,顾名思义,当然属于文化。但什么是文化,历来众说纷纭。而审美文化能否称为文化,也常常交织着争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界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他主张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领域,主要处理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由此不妨得出文化的一种可供应用的界说:文化是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具体形态。二、审美文化的概念审美文化一词,在中国美学界集中和频繁出现,大约始自20世纪90年代初。而在这之前,人们更多地谈论的不是审美文化而只是美或审美。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是指当代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与传统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也宽泛地指历史上与审美和艺术相关联的各种符号表意行为及其成果。审美文化,常常集中表现为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形态,与神话、宗教、语言、历史和科学等并存;但在今天,这些艺术活动和产品早已遍布于日常生活成为泛化的审美活动。无论是读小说、吟诗、作画、听音乐和看戏等审美娱乐生活,还是看电视广告、商场购物、美容、美发、居室装修、穿文化衫等日常活动,都涉及审美文化,都可称为审美文化。第二节审美文化的层面(考试)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容纳多样形态的审美文化结合体。从媒介、发生动机和作用于公众的感兴效果看,审美文化大致存在四个层面(或形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主导文化。就文化价值而言,这四个层面不存在简单的高低之分贵贱之别,每一层面都可能出现优秀或低劣作品。一、精英文化1.精英文化的概念精英文化(也称高雅文化)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形态,是指由少数文化人创造或欣赏、蕴3含其个性化趣味的审美文化。精英文化总让我们想起品德高尚、趣味高雅的“知识精英”或“文化精英”们。他们的名字令许多人耳熟能详:鲁迅、郭沫若、艾青、齐白石、但丁、莎士比亚、贝多芬、塞尚、高更等。他们的作品都携带令人崇仰的高雅的生命情怀,往往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精英文化往往是那种具有经典性的审美产品。而文化旨趣上讲,精英文化的审美产品往往指向高雅旨趣。所谓高雅旨趣,指的是精英文化往往在艺术作品中溶入他们独到的价值判断、审美趣味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着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新认识和新感知,也正是这使得精英文化在人们眼中具有无穷的高雅气息和独到的文化内蕴。2.精英文化的理性沉思特点的主要表现概括地说,理性深思正构成精英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批判性意蕴。理性沉思,首先意味着精英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等问题予以非同寻常的优先关注和批判。第二,个性化创作。理性沉思,还意味着创作主体的独特个性和高雅艺术旨趣。第三,形式美的独创。与精英文化的个性化创作特征密切相关的,是它对完满的艺术形式的追求。第四,兴味深长。这是说精英文化总是追求感兴有深度、有余味并能在观众中长时间延续。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词向来含义丰富而聚讼纷纭,即使是在英语国家,popularculture(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与masscluture(大众文化或群众文化)之间该如何区分就向来争议不休。1.大众文化的概念考虑采取如下大致通行的操作性用法: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传输、按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大量市民获得感官娱乐的日常文化形态。包括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这个定义体现了如下几点意思:第一,大众文化并非任何社会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只是工业文明和商品社会以来才出现的。第二,大众文化是城市化的产物,以城市普通市民为主要受众。第三,大众文化民提供的感性愉悦,不是神圣的迷狂和欣悦,而是一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日常经验和体验,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远离精英文化的批判性意蕴,将“生产快乐”(而不生产意义)作为主要的制作原则。4第四,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易懂和受众大量的特点,但民间文化是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而大众文化则与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伴随,并且运用大众传媒,具有商品消费特点。2.大众文化的特征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更偏重于撩拨公众的视听感官,满足其日常的娱乐需求。在此基础上,大众文化展现了自己具体的审美特征: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利用现代传媒,大众文化总是大量生产、批量复制,内涵信息巨大化,以此来吸引观众或读者。第二,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大众文化要制作感性愉悦的文化产品,往往善于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生产而流行开来。第三,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娱乐性。大众文化意味着把日常生活的叙事融入日常生活,并给公众的日常生活带来感官的快乐。第四,商业机制的制约作用。保持大量受众,充分占有文化市场,通过提供日常娱乐并且获取巨额利润。从整体上看,使大量公众获得感官上的兴会,让他们安于现状,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功能。当然,具体分析的话,大众文化作品的文本往往又具有若干彼此相反的功能:反抗精英文化文本又利用它、拆解主导文化的权威又维护它、追求自由与民主又加消解、标举日常生活的正当性又使其庸俗化等。三、民间文化1.民间文化的概念民间文化是指由社会底层民众集体创造的自发和自娱的日常文化形态。不妨从创作者身份和文本基调考察。从创作者的社会身份看,民间文化来自社会底层,由平民自发地创造。平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所处的底层地位,决定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特点都与他们的生活状况密切关联。从文本的基调看,民间文化常常具有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是在工业文明前就已产生、发展并成熟的文化形态。许多民间文化作品还遗留原始民风民俗,甚至还有古代巫术、神话、宗教色彩。过年时的祭祖、粘贴门神等活动就包含了浓厚的乡土巫术色彩。2.民间文化审美特征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在于自娱自乐。这体现为群体兴会的自动感发、传承和享受。其具体表现如下:5第一,自发性。从民众的生活底层自发地产生和流传,是民间文化的鲜明的总体特征。第二,传承性。民间文化总是在民众中世代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从而体现传承性特点。第三,通俗化和程式化。与自发性和传承性相应的,是民间文化通俗易懂的特点。第四,实用性和娱乐性。民间文化是广大民间群众的精神食粮,其功能是实用和娱乐,或者说实用中的娱乐。四、主导文化1.主导文化的概念主导文化是指体现特定时代的群体整合、社会安定与和睦需要、具有教化功能并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主导文化当然常常直接或间接传达统治群体制定的社会规范,以便教育、整合或感化社会公众,但又不等于所谓“官方文化”,而往往可以传达各社会群体的共同的社会稳定需求。每个时代的统治群体都会有意识地书写或制作这种文本,并大力鼓励原来属于高雅文化的艺术家来参与这种旨在巩固统治性规范的书写工作,再借助行政手段加以传输和推广,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艺术特有的审美感染力去教化公众。2.主导文化的特征主导文化的主要牲在于教化性。也就是让公众在感兴中受到教育,化解内心郁结。由于这种文本往往代表政府与各阶层群体的共同利益,因而往往获得公众的认同。当然,主导文化最忌讳的是简单照搬或图解教育意图,而是应把教育意图掩映在富有感染力的审美表现中,即体现真正的教化性。第三节审美文化历史因子从历史演变看,审美文化总处在不断变动中,烙下不同历史时段的深刻印记。不妨把这种体现明显的历史印记的审美文化状况称为审美文化历史因子。审美文化当其伴随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状况、审美风尚、艺术创造等过程而发生变化,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因子。如古典性审美文化和现代性审美文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是晚清以来中国审美文化中的重要因子之一。现代审美文化往往在与其他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中生产、发展和演变,是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因素的结果。由于如此,当代社会中的我们常常会面对三种审美文化历史因子:古典性审美文化、现代性审美文化和外来审美文化。这种种审美文化历史因子,既可能以完整方式,也可能以碎片方式而存在。一、古典性审美文化古典性审美文化是指大约晚清前创造而至今仍发生影响的审美文化作品,是以古典的审6美形式表现的不同于今人体验的审美文化。古典的审美形式,在这里是指与过去生活方式相应的审美符号及其组合方式;不同于今体验,是指历史上人们对自身生活境遇的感受和理解。从社会形态角度看,古典性审美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建构的审美文化。古典性审美文化成为建构这个有序世界的重要力量,体现中心化趋势,使人们能从中读解某种神圣的权威力量。中国古典性审美文化具有一种基本特征:空灵蕴藉。这是指中国古典审美文本善于在空灵境界中蕴含深长兴味。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空灵。这是古典性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指对空幻灵动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它往往追求以虚为本,而不是以实为本。第二,流转有韵。这是指整体内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流动、运转而生成动人韵律。这个体地表现在整体天成和形式有韵两方面。第三,蕴藉。这是指审美文化在效果上体现出兴味的多义和绵延不绝特性。审美文化的蕴藉效果首先表现为兴味含蕴不尽,即审美文本总是留给读者一种绵延不绝的回味空间。二、现代性审美文化现代性审美文化是指晚清以来建立在现代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审美文化。从时间角度看,它应是指与古典生活方式相对而属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由现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就其目的来说,现代性文化意味着以现代的审美形式表达现代性体验。因此,“现代”在此意味着新的非古典或非传统的东西。中国现代性审美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于实中含空。实中含空是指在实存崇尚中暗蕴空灵与兴味。具体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在实存中蕴含局部空灵。现代性审美文化的审美形象日益具体、细致、逼真,例如,实实在在的艺术典型而非空灵意境占据了审美文化的主流。第二,明晰中有兴味。与古典性审美文化擅长于以空灵蕴藉的审美象动人不同,现代性审美文化常常注重明晰,这是指在审美表现上寻求明确而不含糊、清晰而不朦胧。三、外来审美文化外来审美文化是指来自外国民族而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审美文化。“外来文化”之不同于“外国文化”,正在于“外来”意味着从外国文化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发生了实际的影响,甚至演变成中国文化的因子。从来源上和性质上看,外来审美文化来自中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