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四代钟鸣鼎食府,一朝绳床瓦灶屋。——题记《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那个方面而言,都宛如一座喜马拉雅山,不可逾越,是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一载红楼梦,十年辛酸泪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毕生心血铸成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红楼梦》。曹家从康熙年间兴起并达到巅峰,康熙七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府。因牵涉皇储之争,曹家在雍正年间遭受毁灭性打击。曹雪芹也从“锦衣玉食”的公子,成为“短褐糟糠”的布衣。这种从天上掉到地狱的转变,被他写入《红楼梦》,与自己的想象重叠,真假交错,虚实结合,引人入胜,宛如一幅庞大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难怪当《红楼梦》通行本,经活字排印后,迅速在社会上流传,“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连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秀才们也说“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宛然。”。然而这种一派欢腾之景,却是曹雪芹贫病饥寒地去世后近三十年的事了。雷鸣醒芹圃,电闪划繁华芹圃(曹雪芹的字)在人生的大喜大悲中,品味着世间的五味杂陈,遍尝社会的世态炎凉。他透彻的理解了社会与人生。借着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将整个社会日益朽坏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礼法、道德观念进行无声的控诉。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败、道德上的腐坏,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制度必将走向没落。虽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对封建礼教抱着严厉的批判,渴望着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他在当时盛行的文字狱中,只得将怨言愤语真话,用“疯话”“傻话”从贾宝玉口中吐出。对于贾宝玉,曹雪芹一面在书中大骂,叫天下人“莫效此儿形状”,一面给了他绛洞花主的好人际。宝黛体现着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而他们的悲剧,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现实生活愈是黑暗、沉滞、没有前途,就愈加显得大观园明媚、欢愉、充满生机。如火纯青语,跃然纸上人曹雪芹文底之厚,学识之博,看看书中诗词对联,便可一览无余,每首叫绝的钗黛湘妙诗词,书中各处匾额对联,都是曹雪芹一手创作而成的。另外书中的飞檐斗拱、大街小巷、装饰布置、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服饰佩戴、饮食住宿,都成为如今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由《红楼梦》的研究,又衍生出许多学派,如:红学、探轶学、秦学等。一部《红楼梦》,似乎就是一清朝文化的文学宝库。写作手法上,一个人物或事件,就好像是一个枝干,延伸出许多人物许多事件,这些人再生出更多的人和事,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有些人物看似不重要,但却在不同章节起到主人公的作用。他这种伏延千里,一事未完一事又起。令人爱不释手,沿着他设下的迷雾阵,走进茫茫的森林,妙趣横生。语言应用上,曹雪芹采用北方口吻,兼文言文精华,语言高度个性化,表现出书中个人物的品行、修养。但是宝玉挨打后,众人探伤这个情节,就把各各人的脾气展露无遗,各各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人物造型上,十二金钗等众多女子,人人有不同的个性。在大观园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有宝玉这位护花使者,这些女孩子们各各宛若一眼清泉,给这腐朽的家族,带来最后的灵动与生机。百年红楼,万事之作,我对曹公真是敬之叹之。敬曹公行云流水,看似无心,别有用心;叹,曹公博学多识,悲惨落幕,无人问津。鄙人不才,近日读罢红楼,顿觉“满口余香”,回味无穷,又叹书中女子,多灾多难,令人惋惜。以略述小文,以表所感。愿今后能有曹公之后继者,以传承公之精华,以壮我国软实力,以使中华文化远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