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1页,共6页共6题,每题5分,共计30分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汉语的主要特点1)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1)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3)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简述“十恶”的内容。“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2)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1)“中体西用论”;2)“全盘西化论”;3)“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简述禅宗的传播。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域外。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以是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问题:由于科举制度,目的只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完全脱离实际的应用。因此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教学。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1)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2)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3)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4)地理地人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让中国古代文明依靠联合与融合。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简述对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的认识。文字初创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与权力发生一定联系,涂上神秘,尊严的色彩,产生文字崇拜。中国古人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传说反映古人的汉字起源于神话,反映汉民族的文字崇拜心理。“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反映古人对汉字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心理。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商代用刻有文字的甲骨来占卜,文字是沟通天人关系的神圣灵物。人们把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文字当作吉祥的象征,如“福”,“寿”这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1)战争。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黄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黄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2)高级宗教确立。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2页,共6页共6题,每题5分,共计30分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力。2)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1)“天人合一”;(2)“天人交胜”;(3)“天人之分”。简述古代婚礼中的“周公六礼”。1)采纳;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简述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简述古人的旅行禁忌。在没有飞机的时代,古人认为乘船的风险更大,因此格外小心。所谓船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禁忌,是在诉说人的担忧,也在祈求人力的神灵来“保驾护航”,它们更多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的畏惧心理和祈求心愿简述古人对学与思关系的看法。思。孔子最早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述汉语的特点。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3)从意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象多个词(语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简述汉字的特点。1)汉字有悠久的历史;2)汉字属于表意文字;3)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4)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型的。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作。1)针对方言歧异不便交流的状况,大力推行普通话;2)针对汉字繁难问题,成功开展了简化字运动,并不断针对应用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上述两大措施,保证了语言文字在大陆地区的健康发展。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精神层面的文化变革。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1)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2)其关系农业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3)其之所以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实凝聚。简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2)严密的人身控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和什伍里甲制度;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育中重文言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说的是古代白话,书面上写的是仿先秦的文言文。)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有利用文化的统治和专制。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1)在科举制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2)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3页,共6页共6题,每题5分,共计30分简述孔子“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使中国“名”“实”的思考,并没有像西方人关于词与物的讨论那样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而是始终关注语言的政治伦理作用和社会实践的作用。简述礼的调和作用在传统社会的主要体现。1)是对尊者、贵者、长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度的压制导致矛盾的激化。2)是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宗旨是要他们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者,安于本分。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简述刘禹锡关于“天人交胜”的主要观点。+1的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也不能发挥。人不能改变四季,天不能制定礼仪。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这就是无人交相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1)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的历法;2)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3)我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它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4)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简述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及其意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文字的统一工作也使书面语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对于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大意义。简述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王夫之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治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文献考据,著有《日知录》,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显示出可简述儒家、道家、墨家的主要思想。1)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就是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主张人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积极人世,对后世影响巨大。2)道家讲究越然物外,其影响在超脱,在艺术。老子在政治上推崇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道法自然”。而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最高表现是“逍遥游”。3)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简述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旗鼓相当。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世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简述儒家礼法原则构成的文化特色。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简述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只设进士一科,废除诗赋等考试内容。进士一科的设立与对经义考试的重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是科举制度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标志。简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简述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主要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1)祖师崇拜;2)师徒传承;3)行业禁忌。简述先秦时期“五伦”的内容及作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是社会基本关系,人们只要掌握了“亲”,“义”,“信”等人伦原则,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循礼制规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4页,共6页共6题,每题5分,共计30分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1)农业;2)制陶;3)石器的磨制与钻孔。简述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简述语言与民族的关系。+11)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2)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的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1)造纸术的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2)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造纸;3)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简述指南针的发明及意义。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定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已被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