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16开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认识威风锣鼓第一节什么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诞生并主要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以鼓、锣、钹、铙四件乐器组成的四个声部的合奏为表现形式,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就是这个道理。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来表现乐曲的感情。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汇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关。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獬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锣鼓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向往,对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华封三祝”源于尧王传说的吉祥祝词,祝愿尧王“多富2(福)、多寿、多男子”;民间吉祥图案中,把佛手、蟠桃、石榴三者象征“华封三祝”。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了当代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第二节威风锣鼓的编制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乐器配备,通常一个鼓配二至三个锣,召钹比鼓少些,铙钹比召少些。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召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四十八面。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乐器体积音量大小而定,达到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十人,多则百人为宜。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不论大型或小型,每个队都必须有一名指挥员。队员男女均可,但应有选拔,起码条件应该是:身体健康,爱好文艺,对敲锣鼓颇感兴趣,愿意学习,不怕吃苦,有一定音乐基础的更好,要根据演奏需要,在排练以前,将队员按个头高低分成大、中、小三类,以便配备乐器、划分声部。为利于排列队形,大个头拍召钹和铙钹,中等个头击鼓,小个头打锣,如果女队员占多数,可以全部打锣。第三节威风锣鼓的源流威风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尧王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据说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出嫁时,就是由当地的锣鼓欢送和迎接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临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十万年以前的丁村文化遗址,就在临汾南部,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繁衍生息在这里。据史书记载,在唐尧时期,临汾一带就萌生了用有节奏的打击乐声来伴唱吟歌,这也说明3打击乐最早在此起步,也就为威风锣鼓的诞生提供了孕育的精血和养分。1980年,在紧邻临汾市的襄汾县一带,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寺型龙山文化,其中就有鼍(音驼)鼓,土鼓和石磬,这是当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很早就在临汾一带流行。威风锣鼓一开始,也可能只有鼓,其钹,锣由石片骨片,陶片,木头等代替。进入青铜时代,发明了铜和冶炼技术,才逐渐有了铜质钹锣。它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成长着、健全着、完善着。威风锣鼓,过去用于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或在年节的社火活动中做前导。没有社火活动的地方,只在村中十字街头,围成一圈,进行敲打,借此热闹。建国以后,则成为节日喜庆中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项目和游行队伍的仪仗音乐。改革开放以来,在临汾地、市多次举行威风锣鼓专题比赛的基础上,从队伍、服饰、曲牌、队形、动作、舞姿、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就连它的名称,也是在1980年元宵节地区举行的第一次锣鼓比赛时,从各地“锣鼓”,“威风”“锣鼓家伙”等不同的叫法中,统一为“威风锣鼓”的。这样,既区别于其它锣鼓,更与本身特点名符其实。第四节威风锣鼓的现实意义时代赋于威风锣鼓以幸运,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的几年内,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达到了质的飞跃,演进成今日的崭新面貌。它三次进京表演,名声大噪。一次是1980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一次是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录相表演,再一次,则是1990年,在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三次表演,震惊了首都,震惊了全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撰稿评论,赞誉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从此,威风锣鼓不胫而走。全省,全国不少地方,纷纷邀请威风锣鼓队与教练,为他们表演和传授技艺。仅编者亲自领队表演和充任教练培训锣鼓隐所去的地方,就有本省十一个地,市和国内的上海市,广东的深圳的江苏的,南京的,4仪征市的,四川都江郾,辽宁大连,陕西西安的,云南玉溪的,青海格尔木等,所到之处,观众对威风锣鼓,无不赞口叫绝。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的威风锣鼓,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文艺比赛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省内外,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迎接宾客,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的礼乐;成为活跃贸易市场,促进经济交流的良好形式;也成为融洽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第五节威风锣鼓的特点威风锣鼓为什么如此诱人,博得人们的青睐呢?为什么能够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呢?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有着独厚的自然特点。一、个性突出,风格独具,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音响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象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浑厚,刚中有柔。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施展。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装,呈现着花团锦簇同五彩缤纷的诱人景色。这个特点,概括为:“融服饰,舞姿音响,技巧,队形于一体,集粗犷剽悍,倔强好胜,风度于一身。”临汾财处黄土高原,水深土厚,人民性多刚直,好气任侠,勤劳俭朴,倔强剽悍。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也造就出独特风格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个性,就象那黄河一样,冲过壶口“卷作千雷震地声”。诗言志,乐也言志,他正是黄土高原人们征服改造自然志向的写照。威风锣鼓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溶在临汾一带的风土民情和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中,无矫揉造作,无“南腔北调”,独有的性格和情趣,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所以,聆听它惊心动魄,催人奋进,观看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二、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具有时代气息。5威风锣鼓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借物言志,托物寄情地歌颂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群众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流露,反映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表现着时代精神。仅从全区范围内收集到的二百余首曲谱中举例说明。有借历史故事表现古战场激烈气氛,反映临汾人民勇敢豪迈气魄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如《单刀赴会》、《二仙攀道》、《三战吕布》、《五马破曹》、《六出祁山》、《唐王点兵》等;有借动物,花草自然现象反映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如《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老虎下山》、《鸭子贩蛋》、《狗咬阵》、《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小茴香》、《乱插花》、《乱纽丝》等;有以锣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反映当地人们淳厚直爽,朴实无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如《三点子》、《四点子》、《八点子》、《五点子》、《六点子》、《十二牌》等等,这就说明,威风锣鼓总是把群众生活所熟悉的声音、景物、事象和感受到的情趣,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因此,不论观赏它还是学习它都喜欢接受。三、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在临汾一带的较大村镇,几乎都有单独的锣鼓队,不少小村也有联队,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锣鼓曲谱,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奏。过去的锣鼓队,一般一、二十人,多系中老年,1980年以来,参与人员成倍增加,队伍日益扩大。连妇女儿童都参加比赛登场表演。因此出现了少儿锣鼓队、女子锣鼓队,这就说明了威风锣鼓的群众性。威风锣鼓的娱乐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活动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上。平时、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或动或静都可以演奏。当人们劳动之余,高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敲自乐。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在群众中很容易普及。6第二章记谱与念音第一节民间记谱与念音威风锣鼓传统曲牌,流传在民间的很多,俗称“锣鼓歌”“锣鼓经”。其记录形式,都是符号式的口读谱,这些符号各地不一,大多用圈圈点点、斜杠、横道和八叉等来代替。老百姓看看这些符号,就能流畅地唱出自己要敲的锣鼓歌来。书写方法,均系从上到下竖向而记。如字谱|4/2平平|平叉平|匡匡|匡匡匡|,符号式口读谱竖写则是:例一xxxxx例二oooooxxxxx例三/。/。/x/。o。o。ooo例四ooooo||随着文字书写和书报横排习惯,有的地方也逐渐改成为从左向右横格式记录。上述符号的念音及节拍划分,各有不同。如:例一,x代表召钹和铙钹。每个单独八叉和顿点为一个四分音符,即一拍,三个连续八叉和用竖杠连起来的顿点,每个符号为一个八分音符。这样,按照字谱读下来。在时值上则少半拍(即一个八分音符)。虽然在“口读谱”上没有显示,但当地人们却能习惯地把缺少的那一个八分音符读出来。至于铙的声音,也没有显示,而当地群众却知道召钹只拍强拍,自然就把铙的声音现露出来了。“口读谱”的例二、例四,都是一个道理,只是符号有所变化。例三的符号,一般不常见,它以斜杠代表召钹,八叉代表铙钹,圈圈代表锣。符号中每一个斜杠、圆点、八叉代表圈圈,都是一个八分音符。其中,圆点没有念音,却有时值,所以每个四分音符(即一拍),都是由两个符号组成。这些记法,在民间代代相传,它象“密电码”一样,只有本地、本村人知道。从符号上看,只体现了锣钹配合的关系,却没有鼓的显示。民间符号式口读谱的念音,也由于方言差别,把锣音念成镗、当、旦、刚、光、匡、康、锵和一二三四五六七等;把召钹声音念成平、庆、穷、恰等;把铙音念成嘁、嚓、叉等;把鼓音念成咚、嗵、噔等,各有不同。7第二节简谱记谱方法和念音为了进一步完善、统一威风锣鼓的记谱方法和念音,现参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简谱规格,根据威风锣鼓的特点和传统习惯,以字谱和符号相结合的方法,缩编双行记写。如:念谱:|平叉平|平叉平|平叉平叉|平叉平|鼓谱:|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匡||xxxxxx|xxxx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