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昔日的“天之骄子”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的严重冲击,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艰巨任务的同时,保就业尤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起着关键作用。在1月7日召开的中央促进就业会议上温总理强调“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当前各项就业工作的首位。”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一)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就业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言显得尤为严峻。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多万,如此大规模的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自然递增,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当前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减员裁人的压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生面2临一个不宽松的就业环境,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今年全国有611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年尚未就业的近100万大学毕业生,今年将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从近几年各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来看,由于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1、工作结构。由于受以往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预期值较高,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对于那些艰苦行业、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私营企业、服务性行业则少有人问津。对工作地区而言,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的最爱,而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虽然急需人才,却往往招不来人才。呈现出“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2、专业结构。从专业上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等工科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象历史、公共事业管理、政治、法律、经济学、财会、艺术等专业却需求甚少。3、院校结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名牌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是有名牌高校毕业生,不要一般高校毕业生,有部属院校毕业生,不要地方院校毕业生,造成一些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4、学历结构。从学历上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的需求,博士生热于研究生,研究生热于本科生,专科3生和职业类学校就业最为不理想。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一)教育体制改革滞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即结构性失业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1、专业设置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前提下,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2、人才培养结构单一,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高校扩招后,一些高校由于盲目拓宽生源而导致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下降。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3高校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都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一些高校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4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二)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1、“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就业由国家“统、包、管”的分配体制,造成了“毕业即就业”的局面,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结果一旦毕业走向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便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2、“精英化”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眼高手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仍停留在原来的基点上,对自身的定位很高。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就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功利性较强,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3、“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好高骛远。几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公、检、法和一些党、政部门工作,才能被人瞧得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导致目前考公务员热,宁可几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而不愿意去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不愿做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三)大学生就业政策有待完善,就业渠道有待畅通。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还存在明显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5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去工作,他们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这就使一些有志扎根西部的大学生平添了许多顾虑而望而却步。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人事和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四)用人单位设置高门槛,使许多毕业生拒之门外。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才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已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尤其是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干部梯队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要求也更高。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而且要看6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而且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还有的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造成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被拘之门外。这就客观上使一些“名不见经传”学校的毕业生及长线专业、女大学生、学历层次低和综合素质较差者过剩,出现就业难。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政府宏观管理和微观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最终解决。(一)政府方面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建立财政性支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动员、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计划,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和贷款支持额度,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保障工作;深化人事和劳动用工及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加大高校毕业7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力度等,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2提高微观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的管理和建设,严格执法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良好环境的建设;建立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统一各种性质的招聘会,提高就业的效率;提高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毕业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建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资源信息库,实现全国性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教育、人事、劳动、公安、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考虑,多方努力和配合,要建立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建立健全用人完全聘任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二)高校方面:1、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2、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就业指导虽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缺岗位的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8(三)大学生方面: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要破除旧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顽强的自制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四)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合理的使用人才。用人单位应优化配置人才结构,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具有较高劳动效率的生产率。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要使自己的人才结构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要针对职业需要,招聘适宜学历的人9员,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的目的,并严格把握录用人才时的公平公正性,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用人单位也要重视人才储备的建设,培训更多的后备力量,使自己的企业后劲十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各自的优势,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平顶山市编委办公室杨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