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马头墙简介作者:金晨晨容施杰蔡璇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说的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可以让人感受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马头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名跌落山墙。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它既不是亭榭台阁,也不像门罩楼牌,而是垒砌于山墙之上的“超凡脱俗”。它虽构造简洁,线条流畅,黑白强烈,泾渭分明,却鬼斧神工,寓意深长,格调既揉阳春白雪高雅,又积下里巴人恬淡,是徽文化情愫积淀最形象的载体之一。马头墙的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上面再安各种式样的“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是为弧型巧角式。“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卐”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马头墙屋斗是正方体空心的叫文官印式。“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上配着黛青的鸳瓦、飞挑的檐角、高昂的兽脊斗拱,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独特韵味。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黄山附近古村落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墙垛座头,雕刻鹊兽鱼狗,形态生动逼真。把马头墙建成重叠有致的整体结构,原因有五个:第一是村落依丘陵地形走向而建,造成了民居的起伏;第二,民居多为二层,也有不少的民居为三层或一层,导致了墙体结构的高低不同;第三,每栋民居或是一进二进,或是三进四进,这使得民居在轴向和横向都有了发展的空间,使得马头墙交错穿插;第四,不同地方的建筑用料不同,不同地方墙的高低的讲究不同,导致马头墙风格根据主人的口味而不断改变;第五,在徽州人眼里,马头墙更是青云直上的象征,无论是仕途还是商贸,徽州人都希望可以从最低端,经过马头墙象征的一个一个的阶梯,最终取得正果,这使得民居主人在建造马头墙的时候更追求层次感和阶梯感。以上五点使得人们在建造马头墙的时候选择了层叠有致,交错穿插的建筑风格。当初,徽州人修建马头墙的原因颇多,首要是防盗。徽州的男子大多在外经商,只剩下孤身女子独守空家。家中老少与财产的安全是一个大问题。高耸的马头墙上一个窗户也没有,身手就是再好的盗贼也难以逾越马头墙这个障碍。另外,当他们腰缠万贯归乡后,就会建庙宇,修祠堂,竞尚奢丽,把风火墙也美化成“元宝型”。在元宝二头的翘角上,用砖瓦、石灰叠砌成高昂的“马头型”,寓意自己是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的。其次,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将这种建筑防火技术措施运用推广于民间民居建筑的,是始于明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制结构,损失十分严重。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徽州的房屋密集状况,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的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的做到了防火防风,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