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1第五单元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1|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会议项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内容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成果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的中国外交政策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2.原因(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2)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3.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史料一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①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二②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问题]结合史料一、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提出。①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提出的依据。(2)史料二说明了我国外交的基本理念。②突出表明我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尊重不同社会制度,以国家利益为重。[试答]它突破了“三大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素养3—历史解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1)包容性:不论国家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与否,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友好合作关系。(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时代性: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4)科学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1.(2018·潍坊期中)“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A[根据“革命者的眼光”“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等信息可知这是一种革命外交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政策,故A项正确。]2.(2018·重庆六校期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成为今天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交往准则,从其提出和倡导的环境看主要是因为()A.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缓和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形势C.为中国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D.适应了不同类型国家的互相交往需要D[“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美苏还处在“冷战”中,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缓和美苏争霸的紧张形势,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美苏还处在“冷战”中,国际环境并不和平稳定,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平共处,适应它们互相交往的需要,故D项正确。]3.(2018·合肥一模)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C[根据材料“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殖民主义”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故C项正确。]4.(2019·廊坊高中联合体联考)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参加时间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与会国家数量1949年11月亚澳工会代表会议14个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37个1954年日内瓦会议5个1955年万隆会议29个A.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C.中国多边外交策略的实施D.解决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动出击参加国际会议,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与会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开始,两次会议上,中国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而真正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则始于改革开放,排除C项;以上国际会议并非都针对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排除D项。]考点2|与时俱进,共谋新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得到恢复。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②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3)意义①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对世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实力。③对美国: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进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意义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②有利于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3)意义①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②揭开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全方位外交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外交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多次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史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②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史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外交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美国在尼克松上台初期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同时也是美国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①反映出美国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形势;②表明尼克松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2)史料二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交往不断密切。③表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国的影响。[试答](1)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素养3—历史解释]1.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1)第一阶段①美国敌视和孤立中国。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