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史复习资料11.为什么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是人类所发明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文字,人类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总结生产经验、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文化艺术。有了文字,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记录历史、积累文化知识、才使得后人能直接从前人那里继承生产经验、文化科学艺术。有了文字,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各地区间文明的交流和交融。2.为何学界有“历史始于苏美尔”的说法?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已经证明了从实践上看苏美尔文明就早于世界其他文明,也遭遇埃及文明。苏美尔人的贡献:文字塔庙史诗车轮历法城市城市(苏美尔):建立了早期城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文字(苏美尔):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承袭,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传播到整个西亚。史诗(苏美尔):《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诗史仅有3500行,但它和其他苏美尔神话故事一起成为《圣经》和希腊古典文学的先驱。这部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总不能战胜自然规律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思想。车轮(苏美尔):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了车轮。历法(苏美尔):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制定了太阴历。塔庙(苏美尔):“吉古拉特”,在建筑中使用拱券和穹顶。苏美尔文明对埃及文明有重大的影响尼罗河文明贡献:金字塔太阳历:“元旦”定在天狼星与太阳成一直线之日。医疗:埃及人认为疾病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数学:埃及人首先注意到所有圆的圆周率都是一样的。他们还发明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金字塔、圆柱体和半球的体积的方法。文字:象形文字。神庙: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一神教:太阳神3.试评价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四大特征:第一是严格的等级制,种姓从高到底分为四等,依次是:(1)婆罗门(祭司),他们掌握教权,主持祭祀;(2)刹帝利,他们是王公贵族和武士阶层;(3)吠舍,这一阶层由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组成。(4)首陀罗,首陀罗由黑肤色的土著为主构成,其社会地位低下,绝大多数是奴隶;杂工和仆役。婆罗门和刹帝利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统治阶级。第二、种姓和职业挂钩印度的职业有“洁”、“污”之分,从事干净的职业地位就高一些,从事不洁职业的种姓就低。银行家和商人虽然有钱,不可能与祭司和贵族平起平坐,只能归于吠舍种姓。第三、明确的世袭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就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也就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其职业就已经定好了,而且你也无法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种姓只能在种姓内部通婚。第四、种姓之间具有强烈的隔离性种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互相之间的接触也有许多限止,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准则,用以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由于第一个种姓都根据自己的职业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就形成了每个种姓自己独特的生活禁忌与风俗。这样每个种姓就都有自己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彼此之间不能相通。种姓流行反而使印度民族概念淡化了。在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易于入侵?可能种姓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具有超稳定性,因为职业是固定的,等级是固定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是固定的,经济关系也是固定的。在印度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的事件,但都未能触动种姓制度。印度也曾发生过许多次企图改造种姓制度的运动,但最后所有这些运动要么是消失了,要么它们自己也变成了特殊的种姓,如佛教、耆那教和伊斯兰教等。事实证明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能将各种异质文化一一消融,最后都纳入它自己的框架之中。4.你如何看待耆那教、佛教思想与教义?佛教教义:四谛(真理)苦谛——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没有丝毫乐处。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一条叫“业”(干事情),;一条是“惑”(烦恼)。灭谛——“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道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槃之道。人生最苦,涅槃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同时,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各个种姓都可以参加宗教生活,在教徒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早在汉朝时,佛教就传入了中国,洛阳的白马寺就是我国最早的官方佛教建筑。耆那教教义:教义有六谛说,即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宇宙万物由灵魂(命)和非灵魂(非命)组成,灵魂包括能动和不动的两大类,能动的则根据感觉器官的多少分为六种不动的灵魂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之中。所以耆那教认为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均有灵魂存在,不能任意伤害。非灵魂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定形的物质,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体组成;另一类是不定形的物质,由时间、空间、法和非法组成。耆那教是印度最早提出原子论学说的派别之一,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无始无终,是无限的、永恒的,具有味、香、色和两种触(粗与细,冷与热)的属性。;法是运动的条件。耆那教在宗教伦理观上,提出了漏入和系缚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其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是非生命体的物质却常常形成一种障碍,掩盖着灵魂原有的光辉,使灵魂受着束缚。这种障碍称为业。他们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这种物质流入灵魂并附着于灵魂即为漏入。业有八类:智业遮盖灵魂的智慧;见业遮盖正确的直觉;受业遮盖灵魂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遮盖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命的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姓、国籍;遮业决定性力。这八种业是前生所定的(宿作因),它们系缚在灵魂上,要想解脱就得制御。他们认为制御的方法是持五戒,修三宝,实行苦行。五戒是不杀生、不欺狂、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三宝为正智(正确习解)、正信(正确信仰)、正行(正确实行)。耆那教徒还实行各种苦行,他们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达到寂静,使灵魂呈现出原有的光辉,从而脱离轮回之苦,获得解脱。5.试述希腊城邦制?古希腊的城邦以一个城市和城镇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成,一城一邦,独立自主。城邦的特点首先,城邦可以称得上“小国寡民”。第二、城邦是城堡和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城邦保留了原来的城堡,一般将之称为“卫城”,多设置在小山和丘陵之上,通常是一个较大的建筑群,包括庙宇和一些公共建筑。城邦也包含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城邦的领域一般以山为界,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港口。第三、城邦有公共集会的场所。集会广场也被称为“阿果拉”(Agora),公民大会在此聚会听取首领所作的决定或自己作出决定。6.结合教材,梳理希腊的各政治派别的发展流变?民主制公民掌权、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贵族制少数贵族掌握政权、贵族权力受公民大会制约僭主制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寡头制极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有一定权力君主制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基本没有7.试评罗马法的建立发展及影响?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与掠夺战争、海外市场扩大和商品货币关系发达直接相关。所谓罗马法,通常指整个古代世界的法律,即从罗马于公元前753年建国起至公元529年《查士丁尼法典》的完成,中间所有的罗马法律都叫罗马法。罗马法经中世纪各国法学家研究、解释,衍化为德、法等国的现代法。罗马法的形成可分为四个时期:(1)、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约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450年)。习惯法是一种不明确的法律,对习惯法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手中。经过平民反复的斗争,最终于公元前450年颁《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2)、“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发展和统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7年)。惟有享受罗马公民权的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法称“市民法”或“公民法”。“万民法”是指各族共有的法律,它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它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其作用在于调节罗马市民与异族人之间的关系。后来,随着异族人公民权的取得和《查士丁尼法典》的制订,两者完全统一了。(3)、罗马法的发达时期(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这是罗马帝国建立和发展时期。奥古斯丁统治时期,法学家获得了公开解释法律的权利,各种学派相互竞争。争论使罗马法达到古代法学的高峰。这时期出现了五大法学家,即巴比尼安、包鲁斯、盖尤斯、乌尔比安和摩狄斯梯努。公元5世纪初。罗马皇帝规定五大法学家的著作具有法律效力。(4)、法律编纂时期(公元3世纪至6世纪中叶)。这时期罗马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与经济危机中。东罗马帝国为了改变法律的混乱和无系统状态,查士丁尼皇帝委任特里波里安主持法律编纂工作,共编出三部法律汇编:《查士丁尼法典》,它是对历史上罗马皇帝的赦令加工整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又称《法学阶梯》,它叙述了罗马法则的基本原理。是钦定教科书;《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它是对以前法学学派的整理。公元565年,法学家又把查士丁尼皇帝在法典编定后颁布的168条赦令汇编成集,称为《查士丁尼新律》。到公元12世纪时.上述四部法典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或译《罗马法大全》)。这部法典是古代最完备、影响最大的法典。它对欧洲各国法律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影响:1.罗马法属于大陆法系,是世界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宝海国家最多的法系。欧洲大陆法律都渊源于此。大陆法系的法国法和德国法都继受了罗马法2.罗马法的私法体系,是反映私有者和商品生产的最完美,最典型的法律,对商业买卖,接待债务合同,契约遗产继承,以及其他涉及的所有权都有详细的规定。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所借鉴与发展。3.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8.试析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因?(1)拜占庭帝国自马其顿王朝结束后急剧衰弱,外敌入侵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诺曼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人都曾经侵入过拜占庭,到11世纪末,拜占庭帝国不仅借宿了“东方帝国”的时代,而且丧失了地中海东部的控制权,充其量只是一个希腊人的王国了。(2)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从此一蹶不振。(3)农业人口主要是称为“巴力克”的农奴,农奴固着于土地,向领主缴纳相当于收获物的三分之一的地租和等于三分之一的遗产的继承税,每周还要向领主提供两天的劳役,正当西欧农奴制趋于解体的时候,拜占庭的农奴制日益加深,自由农民数量不断减少。(4)拜占庭帝国的经济衰落。1.长期战乱使农业遭到了严重破坏,耕地荒芜。农作物产量下降,价值小亚细亚谷物产地的丧失,粮食供应严重不足。2.贸易衰落更为明显,一方面在苏丹的统治下埃及和红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通道,的重心所在,途径拜占庭的过境,贸易受到排挤,另一方面拜占庭与黑海和地中海的贸易处于意大利商人的控制下,热那亚则是拜占庭的商业霸主,拜占庭帝国丧失了旧日繁荣海上霸权,贸易收入寥寥无几,贸易的衰弱导致了财源的枯竭,拜占庭帝国的财政限于严重的危机中。(5)政治的腐败,政局混乱,地方势力的割据倾向不断加强争夺王位的内讧接连发生。9.为什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能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间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1)阿拉伯文明形成后迅速拓展疆域,从沙漠之中走出,来到一片更广袤的天地,这是它赖以成长壮大的地理和文明基础。这片新天地有着深厚的和多样的文明积淀,同时它也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波斯、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文化元素在这里汇流,它们都给予新生的阿拉伯文明以营养,催发了这朵文明之花。创造阿拉伯文化的并不局限于阿拉伯人,他们是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所以就如前述,严格意义上说,阿拉伯文明应该称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它是在其他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2)从内因上说,阿拉伯民族具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具有一种学习的欲望,同时善于吸收别人先进的文化,善于推陈出新。(3)文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物质基础。阿拉伯人自古善于从事商业活动,随着疆域的扩大,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进一步活跃。(4)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最重要的同一性是它的宗教,这是阿拉伯文明的基石。10伊斯兰教教的教义伊斯兰教的教义分为三大基本内容,即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和道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