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良王蒙教学目的:1、掌握文学常识,学习掌握对比论证法。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3、进行善良教育,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及作用。2、认识善良的意义,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教学难点:对生活中有些现象的认识。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也有人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还有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有男子气概;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究竟,善良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二、作者介绍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2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三、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第三部分(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四、分析第一部分:1.找出1—4自然段的关键句。(1)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2)一味善良不足恃。(3)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这是一种疾病。(4)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自己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了。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下面问题:(1)当今社会的人对善良有哪些看法?他们的根据是什么?①“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3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②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2)作者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这是一种疾病。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自己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了。(3)“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利益原则,即在人际关系中奉行对自己有利的原则;实力原则,即在人际关系中奉行展示自己实力的原则,逞强欺弱就属于此类。这句话提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酷的现实,发人深思。生存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但句中的“似乎”表明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的绝对的,而作者也相信道德原则并未完全被代替,这是他立论的基础。五、布置作业。1、复习作者介绍。2、预习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二、分析第二部分1.找出5—11自然段的关键句。(5)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6)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的力量)(7)善良的属性。(8)善良宣扬自己的光明。(9)善良的内涵。4(10)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11)善良者永远乐观、充满信心。(12)我喜欢善良。2、阅读第二、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对善良的评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蒙对善良的议论有哪些新意?答案可允许不一,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如:①善良与凶恶相对善良是稚弱的,常常败于凶恶手下,但善良每败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一次。②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③即使自以为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④善是人类和社会进化所必需。⑤相信国人会愈来愈善良。⑥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2)反复咀嚼下面几段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想想为什么。①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明确: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②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明确: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提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这句话阐释了作者在上文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③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明确:这句话是扣紧首句“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小孩子天真,不谙世事,不知人世险恶,所以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因成熟、超拔,不会滥用权力,所以也善良。3、请找出课文中的对比论证,并说说运用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对比的运用:5对比:是将两种性质不同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或对照,从而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方法。集中在第5、8、11段。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把善良的稚弱与凶恶强大比,把善良处于不设防不抵抗的地位与凶恶会毫不犹豫地施出毒手比,把善良有所不为与凶恶无所不为比,把善良常败而凶恶常胜对比;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恶人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好处:通过对比,好坏、是非就分明了,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更好地说明问题,增强说服力。三、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1、排比: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排比的语句,排比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善良”的理解,也引起读者对“善良”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如:“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善良才能天下太平。”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由“喜欢”到“向往”,迫切之情溢于言表。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了善良的功能作用,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做事处世,小至个人,大至社会,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才(有)能……”的句式尽管前面没有用“只有”,表示善良是唯一的条件,但也强调了善良是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条件。2、对比:为了突出“善良”,作者在文中多处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如:“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善良常败在凶恶手下。”“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说明:前一段的对比,摆出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凶恶是强大的,无所不为的;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常常败于凶恶手下。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凶恶有各种各样的武器,施毒手时毫不犹豫。这种情况人们大多有亲身经历,很容易认同,但往往会生出不平之心,有的人甚至因而放弃善良。6后一段对比,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见解独特,醒人耳目。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悟出的哲理,它能帮助人们解开心头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四、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文章针对善良这一美好的品德受到冷落这一现实,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处世行事原则,揭示了恶人的可悲下场,肯定了善良的价值,认为善良是人和社会进化所必需,应该受到欢迎、被重视、被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