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关于艾青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抗日战争爆发一九三七年七月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注意把握节奏。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艾青3、说出诗歌的主题:对祖国的无限热爱。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的事物来塑造“我”的形象?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3、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意象和象征的角度来学习这首诗。朗读时思考以下问题:鸟意象象征鸟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自己祖国大地抗争精神曙光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大地,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思考:诗中“土地”的含义是什么?3、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嘶哑”一词将杜鹃啼血的奉献者形象赋予悲愤的爱国者,体现了歌唱者经历坎坷,充满沉重的苦难,表现他对祖国、对人民执着的爱。’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5、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决心。6、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直接抒情,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最后两句诗之间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中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象征,排比意象写实和象征手法交织我爱这土地意象象征鸟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自己祖国大地抗争精神曙光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歌赏析的方法提示: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所以如果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能抓住意象和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借技巧抓关键,透过意象看主题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课外延伸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4臧克家的诗《老马》是使用象征性意象的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参考本课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请从意象写实和象征手法交织的角度,写一篇三四百字的鉴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