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2010年工作要点2009年我市的中医工作,紧紧围绕我市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全面贯彻落实2009年国家、省、市中医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围绕中医工作提出的“一大一小”民心工程和医疗、康复、治未病“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的优势和作用,大力推动了我市中医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一、2009年中医工作总结(一)2009年,市、各区中医院各项业务营运指标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1、服务机构:目前,我市各类卫生机构2600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30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11.8%,中医医院5家(深圳市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以下统计数据为这5家中医院情况),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中医门诊部11家,中医诊所276家,中医坐堂医39家,比上年增长26家。2、服务能力:(1)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1632人,占全市执业医师(21388人)的7.59%。(2)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1433张,占全市床位数(21399)的6.70%;病床使用率88.57%,同比上年增长2.77%。(3)这5家中医门诊工作量为452.9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20.5%。(4)门急诊诊疗人数744.99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诊疗人数(7549.4万人次)的9.87%;出院人数39345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793280人次)的4.96%;住院工作量29059人次,同比上年增长17.8%。(4)全市各类医院每门诊人次平均费用123.3元,其中中医门诊2平均费用123.7元,同比上年增长2.6%;每住院日平均费用701.3元,其中中医日住院费用610.9元。毎出院者费用6586.5元,同比上年增长10.74%。3、深圳市中医院与5家市属医院(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业务运营情况:这5家医院平均诊疗人次数1762435人次,市中医院1996799人次,高出234364人次,比5家医院平均人数高出13%;5家医院平均门诊收入35821.74万元,市中医院31718.3万元,是5家医院平均门诊收入的89%,比5家医院平均门诊收入少11%;5家医院平均住院收入31620.26万元,市中医院14256.9万元,是5家医院平均住院收入45%,比5家医院平均住院收入少55%;5家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业务收入203.3元,市中医院158.8元,是5家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业务收入78%,低于5家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业务收入22%;5家医院平均每出院人数业务收入9398.3元,市中医院8415.1元,是5家医院平均每出院人数业务收入的90%,低于5家医院平均每出院人数业务收入10%。4、中医事业费投入情况:2009年,全市医疗机构卫生费用投入31.46亿元,其中,中医卫生事业费投入2亿元,比去年增加21.95%,占总费用投入6.36%。(二)中医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1、中医医院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政府投资1.8亿元的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89%,医院病床总数由383张增至700张;福田区中医院新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329%,医院病床总数由80张增至170张;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址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医院病床总数将增至500张;宝安区中医院综合门诊部改扩建项目已经立项;投资3.13亿元、规划500张病床的龙岗区中医院正在建设中;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3结合分院改造完成,开放99张病床,营运良好;盐田区盐港医院经盐田区编委同意加挂盐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市眼科医院旧址门诊住院大楼调拨给市中医院。2、创建中医药示范社区初见成效:盐田区为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宝安区公明医院、福田区梅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广东省首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的基础上,按照《关于申报深圳市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通知》,委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了评估工作,确定深圳市中医院新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深圳市示范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宝安区中医院上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2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建设单位,并给予下拨专项经费。3、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有进展:一是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深圳市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制定了《2009年深圳市新增试点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评分标准》;二是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深圳市卫生局关于受理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的通告》。全市共受理30家纯中药店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有26家申请单位符合准入条件,方便了市民就近就医。(三)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市卫人委高度重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作用,市、各区中医院迅速行动,积极参与,发挥了中医药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应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高度重视,统一协调,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取得了主导地位。市卫人委迅速成立了市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9人专家小组,及时研究制定了具有我市特点的、中医药特色的指导方案,并在媒体公布,向市民开辟热线咨询电话,为市民提供了中药预防甲流处方,中药空气消毒处方、饮食疗法、养生保健的方法防治甲型H1N1流感。2、市、各区中医院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活4动。煎煮甲型H1N1流感预防汤,组织市、各区中医院,有制剂许可配制能力的综合性医院向该服务辖区的口岸、边检、海关服务窗口的一线工作人员免费发放中药“防感汤,其中,市中医院免费发放“防感汤”制剂约24万人次;与此同时,在普通高考、中考期间、第五届文博会期间,发挥了中医药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优势和作用。3、加强宣传、解惑释疑、稳定民心。印刷100多万份宣传资料,免费向群众发放;推举深圳市名中医高雪等专家,在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作预防甲型H1N1流感专题报道,起到了解惑释疑、稳定民心的作用。4、以科研促进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由深圳市中医院高雪、曲敬来教授等专家领衔担纲,协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专家,深入开展临床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中医药治疗对甲流患者效果明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局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对我市取得这些成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积极参与医改工作,探索构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深圳中医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承创新的体制机制:1、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落实《若干意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关于全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2、积极推动中医药立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第三十五次会议分别对市政府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若干规定(草案)》和市人大常委会教5科文卫工委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审议,拟提交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该法规专门设置“保障和促进”为一章。中医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会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来保障。(五)中医“三名三进”工程成效显著,让中医药事业再添辉煌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市政协副主席姚欣耀率领医卫界政协委员到我委督办市政协2009年度主席会议重点督办提案第2009002号《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提案》的办理及落实情况。在市政协的有力推动下,中医药立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名医、名科、名院”工程等取得显著成效。1、在名院建设方面:深圳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为广东省中医名院。同时,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宝安区中医院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这2家名院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医文化建设和中医“治未病”等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造成极为广泛的影响,吸引了省内外20多家中医院前来我市参观学习。2、在名科建设方面:我市拥有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37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1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含建设单位)4个,省级重点专科13个。今年5月,市中医院肝病科、肾病科、脾胃病科、针灸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宝安区中医院康复科,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创伤骨科等7个中医专科被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市中医院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舌诊原理与应用研究室通过评估,成为国家重点中医药研究室。其中,市中医院中医肝胆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肝病、肾病、针灸、脾胃等四个重点专科被授予“广东省中医名科”称号,脾胃、骨伤、心血管、内分泌、6脑病心理等4个专科被确认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3、在名医建设方面:全市现有深圳市名中医33人、优秀中医34人,其中省名中医10人。与此同时,我们在市各区中医院等单位建立了7个名中医馆,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管理。整合了全市优质资源,塑造了名医的整体形象,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中坚力量和引领作用;使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找名医更难的凸显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4、在中医药“三进”方面: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抓好“一大一小”的民生工程,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一是在社区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先后办了6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有200多人接受了培训,在社区适时推广疗效可靠、操作简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二是起草了示范中医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方案,组织专家对示范社区进行了评估,确定了深圳市中医院新围社康服务中心等7个社康为深圳市示范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宝安区中医院上合社康中心等2个社康中心为建设单位,并下拨了专项经费,扶持和推动了中医药“三进”工程。三是借助市民大讲堂、读书月活动、幸福人生大讲堂、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的品牌、项目,大肆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组织中医药科普知识讲习团,面向社区居民、劳务工讲授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大大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六)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取得新进展1、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在深圳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市二院中西医结合分院、罗湖区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先后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治未病”中心主要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管理、中医康复保健和特色治疗、中医健康俱乐部、中医辨证施护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市中医院成为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成立“治未病”中心,增加中医体质辨识、调养服务工作,推出中医“膏方”。宝安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设立7治未病门诊,开展“冬病夏治”等特色疗法;建立了治未病工作流程,研发了体质辨识软件;开展了中医体质辨识、肝肾养护、脾胃养护和元气养护等保健服务;开设药膳馆,开发了药茶、药酒、药汤、药粥等养生保健药膳。2、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老百姓心中。借助市关爱办“幸福人生大讲堂”的平台,派出中医药专家,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从09年2月28日-12月26日,每周六下午二点到五点在中心书城免费宣传40多场,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对专家讲述内容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各中医院编印并免费向群众发放了中医“治未病”宣传画册上百万份,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药、认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