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住什么地方董婉1007110304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这个称呼是从什么时候起用的?前言:中国古史,博大精深,所以难免发的太多,估计你没有时间细看。我个人的意见趋向于你只关注刷蓝部分(即:唐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可以根据你们的格局,引申设计出:从城----宫----殿,辅以价位区别。。秦朝阿房宫——没建完。阿房宫类似于大明宫,属于独立于咸阳宫殿之外的行宫,有避暑等作用。相当于承德避暑山庄。秦朝兴乐宫——相当于现在的故宫。西汉未央宫——相当于现在故宫,皇帝居住、处理政事、朝堂之所。西汉长乐宫——太后居住的宫殿。西汉建章宫——汉武帝后皇帝皇后后妃皇子等居住的场所。东汉和曹魏洛阳南宫——皇帝办公居住的场所北宫——皇帝及皇族居家使用孙吴建业——太初宫是东吴在建业建造的第一座宫殿。其前身是孙权兄长孙策的将军府——昭明宫是东吴建业城内仅次于太初宫的又一重要宫殿建筑未央宫西晋洛阳沿袭东汉和曹魏东晋建康建主殿和太极殿相当于现在故宫的三大殿隋朝长安即唐长安唐长安——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太极宫相当于今天故宫的太和殿。东宫则是太子的寝宫。唐长安大明宫——从唐高宗以后,唐朝的历代皇帝都居于此,朝堂也从太极宫转到大明宫。唐长安兴庆宫——唐玄宗和杨贵妃居住之北宋东京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相当于故宫太和殿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紫辰殿——是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垂拱殿——接见外臣和设宴的场所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楼是策进士及观戏、举行宴会的场所福宁殿和坤宁殿试皇帝后妃居住之南宋临安大庆殿——是大朝会场所,相当于故宫太和殿垂拱殿——常朝殿宇后殿——又称延和殿,皇帝遇冬至、正旦等节日的斋宿之处端诚殿——是一座多功能殿宇福宁殿和勤政殿——皇帝寝宫嘉明殿——皇帝进膳之所华殿、坤宁殿、慈元殿、仁明殿、受厘殿——皇后后妃居住场所选德殿——皇帝在后廷接见大臣之所崇政殿——讲学,教授皇族子弟学问的学慈宁殿——位于太子东宫之内,是太后居住之所元朝大都大明殿——是皇帝的正朝,相当于故宫的三大殿或者故宫的前朝延春阁——皇帝接见大臣和修佛事之所隆福宫——太后住所兴圣宫——太子所居,元朝东明清京师故宫:乾清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十余个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企图勒死他的“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泰昌皇帝妃李选侍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养心殿——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从雍正皇朝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养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监值班的处所,官员们就在这里等候皇帝召见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