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简介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湖南湘潭人。号白石、白石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创作背景《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齐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赞不绝口。作品构图1、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可见,白石老人,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作品构图2、山峦的构图由近及远,河流的构图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如身临其境。3、整幅作品采用“S”构图。例如:“S”型水流倾泻而下;6只小蝌蚪随激流而下整体上也形成“S”型。作品造型1、大块浓淡有致的墨块将山川峡谷形状展现出来;2、寥寥几笔细线条就把能够把山涧流动的山泉表现得栩栩如生,事物塑造恰到好处。作品造型3、用高度概括,简练的线条和墨块把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的造型表现得生动鲜活。显然齐白石先生是经过了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特征。色彩方面1、重墨不重色齐白石先生的这幅画就是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因为墨即是色,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可以使人有不同的色彩的感觉。这也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韵味。色彩方面2、留白来表现画面的虚实画面通过留有大块的空白,即水的地方不着墨色,留出白纸。这样的表现使画面虚实相生,使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布局更加合理。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前贤曾经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高超的成就。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高超的笔底的功夫呈现了画面艺术境界《蛙声十里出山泉》是被世人公认的杰作。齐白石先生在艺术领域达到一个高境界,表明齐白石老人在对待诗与画的表现功能上是掌握和运用得十分准确的。齐白石若没有对青蛙、蝌蚪等有仔细深入的观察,是很难画出这生动的画来的,以文人画的笔墨,表现充满劳动者的情绪,这正是齐白石老人的伟大之处。齐白石先生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我的理解画中的蝌蚪都是顺流而下,说明作者认为人要像小蝌蚪一样顺其自然,才能诗意地栖息。1.我认为要顺其自然,就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1)要注重保健养生,不能违背自然的生长规律。(2)要保护环境,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便能诗意地栖息。2.我认为要顺其自然,就不能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时,要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统治者能够做到这些,人民便能诗意地栖息。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