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元朝—青花瓷;明朝—彩瓷第4课商业的发展一、先秦商业产生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演变冶金瓷器2三、明清商帮: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第5课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一、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二、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一)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第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二、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3影响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s)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域:东南沿海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1、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第7课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黄金时代”)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b.“实业救国”的影响。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a.全国的基本统一。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萎缩抗战胜利后(1945—1949)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b.官僚资本的排挤。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一五计划(1953—1957)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1)内容主要矛盾(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2)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0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错误探索表现:A、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6、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5(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农村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代之以乡镇政府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2、城市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第10课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影响: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沿海开放区:1985年开放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