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作社: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义一、授课题目第三章、政治经济学部分3.3《论合作社》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宁的《论粮食税》,《论粮食税》是列宁向人们解释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俄国的经济不断好转。(二)讲解新课导入:当俄国经济好转后,列宁就开始思考怎么样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俄国在对待农民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所以列宁在思考引导农民怎么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特别的重视。在讲列宁思想之前,大家请回忆,我国是如何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也就是对农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我国当时采用的是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引农民走向互助合作道路。那么,毛泽东的合作社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就从列宁的这篇文章来的。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一份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先来看写作背景。3.3《论合作社》一、写作背景(板书)本文是列宁于1923年1月4日和6日两日完成的。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并不长,却花了两天时间,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列宁生病了,是他在病榻上口授的。由于长期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到1922年,列宁的健康已渐渐不行了。1922年12月中旬到第二次中风后,他预感到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便利用在病床上的最后时间向秘书口授了5篇论文,这是其中一篇。这是列宁留给后人极有价值地思想遗产,有人称这五篇文章成为列宁的“政治遗嘱”。2发表于同年5月26日、27日《真理报》。写作目的是把俄国农民顺利地引上社会主义大道。时代背景:1922年,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的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遭到资产阶级的镇压失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走向低潮。但是,俄国国内的形势却越来越好。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恢复国民经济的步伐加快,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状况迅速好转。从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的初步成就,为苏俄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也表明,在苏俄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解决如何把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轨道上来的问题,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对此,列宁晚年在设计自己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案时,口授了《论合作社》一文,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合作社的历史其实,合作社也并非列宁首创。我们熟悉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里叶、欧文等都有过合作经济思想。合作社在欧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英国的农地革命、工业革命把一大批农民、手工业者、产业工人推向失业大军,他们为了自救,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增强自己的竞争地位,改善自己的处境。合作社既不是政治团体,也不是宗教组织,是一个经济体。这个经济体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而实行的自我服务的经济实体。在欧洲曾经出现过早期的消费合作社、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经济思想、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合作思想,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威廉·金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季特的合作共和国派的合作思想等等。合作的领域有工业合作、消费合作、农业合作、服务合作和金融合作。最初的合作社大部分都失败了。1844年英国的曼切斯特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成功是合作社从空想到现实的一个跃进。随着它的成功,欧洲各国合作社有蔓延之势。合作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参与的阶层不同,大体分为贵族的合作社、工人的合作社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合作社。作为工人的合作社,可以帮助工人联合本阶级的力量同资本家斗争,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剥削。正因为如此,自罗伯特·欧文以来,许多人都对它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它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合作社思想传入俄国19世纪中叶,俄国开始仿效英国的“圈地运动”,推行农地改革,这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俄国的农地革命促进了农业商品化,也促进了3农民合作社的发展。1840年左右合作社思想传入俄国,最初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先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响,后在农民中广受欢迎。俄国早期的合作组织是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沙俄政府支持农业协会,有大区农业协会和小农业协会,主要从事技术传播、实验、示范、推广和购销活动。虽然俄国不是合作社的发源地,但是俄国合作社的数量和参加人数在世界上均位居前列,约有一半的居民加入,到1917年,全俄建立4925个综合农协,870个专业农协,15000家信用社。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在俄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列宁对合作社的态度列宁的合作社思想经历了几个阶段:(1)10月革命前:列宁一方面肯定工人协作社对维护工人利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认为合作社的局限性很强,并特别反对幻想依靠合作社求得解放的思想。(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有人(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通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坚决反对。)列宁的基本观点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土地要实行国有化,建立大农场,实行共耕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对于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国有化,大力发展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对于消费合作社,作为产品分配的机构来发挥作用。(3)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用它把农民联合起来战胜小商品生产者,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相当于供销社。(4)到1922年:列宁把它作为联合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组织。相当于公社。收集资料:合作社经济目前在全世界发展的状况和在我国发展的状况。二、内容提要(一)中心思想在本文中,列宁论述了实行合作社的伟大意义,认为合作社是小生产者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阐明了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合作社的性质,说明了推进合作社要做的工作,完整地提出了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二)结构分析本文是列宁口授的,有些观点只是提到,而没有展开。本文是一篇4短文,全文只有5000字左右,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10段,第二部分有12段。三、内容解读(一)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中列宁谈了4个问题。1、批判对合作社的错误认识(1)列宁批判了旧式合作社的提倡者的思想,提出要改造资本主义,不能通过合作社,而要进行政治斗争,武装革命。(1)2、合作社的作用(2-5)在第5段中,列宁谈到“我们已经开始忘记合作社在上述两方面的巨大意义”,说明2-5段列宁讲的是合作社的意义或作用。那么有什么作用呢?(1)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有利于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2)国家与合作社通过货币交换商品,国家对合作社进行支持、指导、监督和检查,把农民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了,这样工农联盟建立起来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得到了保证.”(2)“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2)(2)合作社是把小农组织起来的最好形式,有利于农民过渡到新制度。(2-5)列宁在这里谈的合作社的这个意义是与原先推广的共耕制相对比而言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到1921年春季以前,曾设想用共耕制改造农民。所谓共耕制不仅土地公有,而且“农具公有,牲畜公有”,整个集体共同耕作、集中经营、统一分配。按照共耕制建立起来的农业组织统称集体农庄,其中包括三种具体形式: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农业公社。共耕制对农民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到1921年,参加共耕制组织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仅为0.9%。当时多数农民反对建立共耕社,尤其反对建立农业公社。许多地方依靠行政命令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公社,激起农民的愤怒。他们喊出了“拥护苏维埃,打倒‘康姆尼,(共产主义)”的口号。已经办起的集体农庄多数处于劳动纪律松懈、生产效率极低的状况。实践证明,共耕制违背了群众的意志。通过实践,列宁逐渐认识到,共耕制这种组织形式不是改造农业的理想形式,转而想到合作社。合作社在十月革命前已经有了长久的发展史。农民熟悉,一经倡导,5就蓬勃发展起来。合作制与共耕制比,在所有制上是相同的,都实行土地国有化,差别主要集中在分配制度和生产经营制度两方面。参考:陈荣佳;列宁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战略思想转变及其启示[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年05期3、实现合作社的原则(3、6-8)(1)自愿原则。列宁在论述合作社意义时就间接而明确地阐述了建立合作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他所说的“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农民自愿。(3)(2)财政支持国家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列宁指出,要给合作社低息贷款,要多贷给一些资金等。(7)在阐述财政支持的具体办法后,列宁还指出国家对合作社的财政政策的理论意义。“任何一种社会……目前我们应该特别…”(8)(3)奖励原则另外,还要找出各种适当地奖励方式。奖励参加合作社流转地农民。(8)4、推动合作社的条件(9):提高群众的“文明”程度要发展合作社除了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该提高居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只有提高群众的“文明”程度高了,才能让他们了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才能把合作社的工作做好。提高居民群众的“文明”程度的措施:一是要扫除文盲,让农民能读书看报。二是要学会经商。列宁指出,并不是每个在做买卖的人都是有本领的商人,要学习商业,成为一个既有革命胆略,同时又干练有知识的文明商人。列宁指出,没有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开展整个的文化革命,俄国实现完全的合作化是不可能的。5、总结(10)(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讲了三个问题。1、国家资本主义的重要性(1-2)列宁首先提出了自己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看法。列宁之所以在论述合作社问题时重申自己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看法,一是在他看来,合作制是“能与国家资本主义相比拟的东西”;二是为了消除当时“某些青年同志”在6“抽象的政治方面”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怀疑。这些青年认为,既然生产资料、国家政权属于工人阶级,那么当时在新经济政策下实行的制度就不能叫作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认为他们的看法是片面的,他们没有注意到使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个名称,第一是为了指明现在的立场同与左派共产主义者论战时所持的立场有着历史的联系,始终坚持国家资本主义高于当前的经济的观点;第二是立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际目的。新经济政策的实际目的是要采用租让制,而租让制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纯粹的国家资本主义。2、合作社的性质(3-8)列宁指出,合作社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资本主义企业;在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可以利用的对农民和小生产者进行改造的生产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制则是社会主义的。(4-5)批判提倡旧合作制的倡导者。(6-7)列宁通过阐述国家政权已经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剥削者政权被推翻,使人们认清当时的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性质。(8)3、当前的主要任务。(9-12)见文章除了第一部分谈的文化的重要性以外,这里列宁指出,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也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必然要求。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9)列宁指出,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两个划时代的任务就将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改造从旧时代接受下来的国家机关;二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革命,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但是,在文化不够发达的俄国要完成这个文化革命,列宁认为,是非常困难的。(10)最后,列宁强调了物质和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12)四、意义文章是列宁口授的,有些观点只是提到,而没有展开。尽管如此,这篇文章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社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指导意义。马、恩所探讨的合作社问题主要是农民的生产合作社问题,是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前提下,把生产合作社作为一些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向社合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7列宁不拘泥于这些现成理论,从俄国实际出发,强调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内,社会主义必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必须从流通领域入手。列宁认为.只要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大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做买卖的合作社”,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把合作社的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看成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源化,所有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