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部大开发促进生态大治理──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态恶化加剧,对本地区及全国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危害。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从中寻找到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之策。一、经济发展滞后过程中的生态恶化加剧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生态环境加速恶化四、在加快西北经济发展中实现西北生态环境治理一、经济发展滞后过程中的生态恶化加剧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荒山沟壑纵横、戈壁沙漠连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人类活动破坏而致恶化已有上千年历史。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里,西北地区出现了盲目垦荒放牧导致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的历史错误重演。80年代以来二十年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恶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是我们关注的重点。1.森林覆盖率降低,难以恢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森林覆盖率低。过去长时期里,人们缺乏森林保护意识,以伐取木材资源为内容的森工产业兴旺活跃,造成原始森林植被面积越来越少。少数深山地带森林植被只是因为人迹罕至才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实施森林保护及植树造林,但这一地区植树造林难度大,成活保存率低,人工植树造林很难使被毁坏的森林得到恢复,虽然青海省人工造林保存率从17%提高到30.7%,但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59%。80年代,新疆的森林覆盖率仅剩1.68%,平原荒漠林与河谷次生林地面积从21.89万公顷减少到16.83万公顷,减少了23%。2.贫困牧区草原退化速度加快。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是我国草原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过去长时期里,草原仅被看作如土地之于农业一样的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生产条件。青海省50年代时期草原茂盛,草高可没黄羊。“大跃进”时期全省大开荒,485万亩草原变为农田,以后退化为不长牧草的荒滩。80年代以后,草原植被所具有的生态调节功能才被认识到。但30多年前被人为错误行为所毁坏的草原很难恢复。过去草原肥美的富裕地区现在变为草木凋零的贫困地区。草原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牧民收入下降。现在,青海全省草原牧场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近1.1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0.1%,其中4995万亩草场退化成为泥土裸露的黑土滩。全省单位面积产草量同50年代相比下降了30-80%,共和县草原亩产草量仅90年代10年间就下降了40%。草场退化严重地区世代靠草为生的很多牧民变成了到别处“讨草”的难民。草原虫害、鼠害严重,治理不力。青海全省每年被鼠类啃食的鲜草达44亿公斤,相当于480万只羊的食草量。宁夏3900万亩草原97%出现退化和沙化。新疆草场严重退化面积和虫、鼠害面积达3.2亿亩,占可有效利用草场面积7.2亿亩的44%;全区天然产草总量下降了30-50%。3.贫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土壤抗蚀力差,极易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均为贫困山区。这些地区降水量少,植物生长困难。农作物种植在山地斜坡上,存不住雨水,产量很低。贫困地区农民广种薄收,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山坡地自然植被毁坏,土壤中养分流失,土地产出下降,贫困状况加重。青海省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水蚀、风蚀、冻融造成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每年流入黄河泥沙8814万吨,输入长江泥沙1303(1232万吨)万吨。宁夏水土流失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71%,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亿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5%。陕北每年输入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泥沙量8亿吨左右,占该段黄河泥沙总量的50%。4.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向东伸延。植被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干旱风蚀,造成土地沙化。几十年来沙漠地带的治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些活动性沙漠得到控制,有些沙漠变成了农田,但是,更广大地区包括非沙漠地区的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沙漠。宁夏省70年代未出现过强沙尘暴天气,1982-1997年涉及宁夏的沙尘暴天气多达24次。沙漠由西向东扩延,原先只发生在西北腹地的沙尘暴漫卷到东部地区。青海省近年来土地沙化以每年13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沙化面积从建国初期的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47万平方公里。新疆沙漠面积平均每年增加84.2平方公里,建国以来,沙漠面积扩大了3789平方公里。5.江河源头湖泊干涸,水量减少。气候变暖、冰川后退,植被减少、草原退化及土地沙化,造成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水源减少。80年代以来,江河源头地区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速度比70年代快了一倍多,水源减少速度急剧加快。青海湖平均每年下降12.5厘米。黄河源头地区曲麻莱县的108眼水井干枯了98眼,玛多县大小4000多个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尚存湖泊水位明显下降。长江源头地区90%以上的沼泽地干涸,雪线上升,冰川后退了500米。近二十年来,流出青海境内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2%。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下加速恶化,不仅使西北广大地区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危害。如果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继续恶化下去,将对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不断增大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重大威胁。1.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困难加重。(1)农牧业受灾损失增大,产出效率下降。近年来,西北各地旱灾、风沙及沙尘暴发生频率明显增高,大面积地区出现连年干旱,农作物严重减产。干旱风蚀造成土地沙化。土壤更加瘠薄,水资源更加短缺。农田基本建设及水利设施的必要投入压力及投入成本上升。农牧业投入产出效率下降,经济发展困难压力增大。(2)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加大。西北地区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态环境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贫困农牧民温饱不稳,一遇灾害就可能返贫或贫困加重。不少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有些贫困地区农牧民生活在人类不宜生存的艰苦环境中,贫困程度很深,脱贫难度很大。(3)生态恶化与发展困境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毁坏大量农田草场,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快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各项产业及整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陷入困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得不到恢复治理。生态恶化与发展困境互为因果,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与经济发展困境不断加重的恶性循环。2.全国广大地区受西北生态环境恶化影响遭到很大损失。西北地区处在全国水源、上风的位置,其生态环境恶化对处于下游、下风的全国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很强。(1)江河源头水量减少,造成下游广大区域断流缺水。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发源自青海的水量分别占这三大河流水量的49.2%、25%和15%。近二十年来,流出青海境内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2%。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21次,主要是黄河源头水量减少所致。黄河断流,造成黄淮海河流域严重缺水,电站、油田、厂矿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研究,1997年,仅华北地区各城市,因缺水造成的工业和农业损失达2000亿元,相当于当地当年GDP的3%。长江洪水泛滥,也与长江源头地区生态恶化有关。(2)江河源头和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给下游及全流域地区造成损失和威胁。青海省流入黄河、长江的泥沙越来越多,造成两大河流泥沙量增大。黄河上中游地区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和数量很大,陕北黄土沟壑地区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水土流失对黄河、长江全流域河道、电站、水库、各种水利设施、农田、城镇造成全面损害和威胁。(3)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对全国广大地区环境造成沙尘污染。西北地区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侵及东部地区,沙尘暴刮进北京,吹至沿海,对广大城镇乡村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4)灾害性气候对全国广大地区气候的不利影响增大。西北地区植被减少,生态恶化,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干旱风沙、暴雨冰雹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多。由于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很多灾害扩延到其他地区。近年来,中国广大北方地区干旱天气增多,气温多变,西北地区灾害性气候是重要原因。西北地区水源减少、沙化东扩、沙尘暴肆虐对东部地区造成的严重后果表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更大危害在于其损害力的向外扩延性。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本地区及全国广大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造成全方位广泛重大损害的明显事实表明,东西部差距拉大下的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东部经济及全国经济的冲击破坏力,远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所表现出来的西部资源供给短缺、市场发展缓慢、贫困困境加深等经济关联效应直接、深远、强烈得多。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东部及全国造成的损失远比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本身所造成的损失广泛、严重得多,但这种损失的很大部分不能被常规的经济统计所测度出来,其后果显现的迟滞性、曲折性使其发生并扩大的经济性原因及过程机制不能被清楚地认识到。长时期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仅被看作是西部局部地区问题而得不到及时重视,直至发展到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时才被注意到。即使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被认识到,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但由于资源配置机制和政策体制的缺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资源配置矛盾、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冲突,对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资源投入造成制约,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也仍然难以得到足够有力的经济支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仍在继续,外扩性影响后果仍在扩大。如果西北生态环境得不到治理,生态恶化趋势不断加速,将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带来重大威胁。如果治理措施不力,西北地区气候恶变、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速度还会加快,将使整个中国沙漠化面积、干旱洪涝受灾面积加速扩大,受灾程度加重;大江大河水量减少,农业、工业及各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所需水资源不足,黄河全流域各段缺水矛盾靠水量分配调节难以解决,长江源头冰川后退,湖泊干涸,长江将继黄河之后而水量缩减,拟议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东线西线都将无水可调。如果治理措施迟钝拖后,拖到生态环境恶化危及生存、无法退避的程度才进行,将使生态环境治理陷入更加被动的困境,经济剩余资源被迫更多地从经济发展投入转移到防灾抗灾中,生态环境遭破坏后恢复治理所需要的投入量更多,而大量投入所获得的生态保护效果递减,经济发展的必要投入因此而被挤压,科技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所需的资源供给不足,致使经济发展增速减慢,波动加大,无法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生态环境加速恶化从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一般情况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和人类自身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不合理经济开发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及生态平衡系统机能损坏的主要原因。近十几年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加速恶化,除了这种一般原因之外,还有出现于中国经济发展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原因。当今时代,造成生态破坏的一般主客观原因已被人们所揭示认识,实际中由此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现象仍有发生,问题主要在于认识重视程度及行为纠错力度不足。而西北地区近十几年来随经济发展缓后低落而出现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特殊原因和过程机制,与世界各地出现的生态恶化一般原因有所不同。在生态恶化的一般原因已被清楚揭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生态恶化的特殊原因。从生态恶化的一般原因上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及人为不合理开发行为的影响十分明显。1961-1997年,青海全省年平均气温升高0.02℃,进入80年代后半期以来,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21℃,降水量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同时期全省年均降水量347.9毫米,比1981-1990年的378.6毫米减少30.7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