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吮手指表现:经常将手放在嘴里,吮得津津有味。被家长或老师发现予以制止后,会停下来,但过后又会把手指放回嘴里吮。危害:孩子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手在接触物品时会沾染上细菌或病毒,将手放在嘴里,容易引起手指皮肤红肿破损出血,严重的还会造成手指变形,留下疤痕。另外,也会影响牙齿的发育。原因分析:两三岁之前的孩子吮手指,是对周围世界探索的一种方式,也是断乳后对母乳的依恋。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四五岁时会自动矫正这种做法,因此,不必多虑。如果孩子四五岁了还吮手指,就可能存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是身体缺少铁、锌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是无事可做,感到寂寞;还可能是内心紧张、焦虑。矫正方法:1、养成法:给孩子断奶要逐步进行,即:逐渐添加辅助食物,减少母乳量,切忌突然断奶。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了解“病从口入”的常识、吮手指的危害。同时,要不断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多用小手去探索自然、操作玩具、动手劳动。孩子有事可做,注意力就会从吮手指转移到要做的事情上。2、暗示法:当看到孩子吮手指时,切忌呵斥。那样做,孩子会更紧张,吮得更加厉害,从而会强化吮手指的动作。正确的做法是,事先提出要求,当孩子要将手放入口中时,可以轻轻叫他的名字,向他摇头示意,并用眼神暗示他不要这样做。当孩子把手放下时,要摸摸他的头,以示表扬。在矫治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要和蔼,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会好得多。3、游戏移情法:给孩子做一个小动物指套,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不能咬它。”小动物指套一方面能起到提示作用,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移情爱护好朋友的动作,减少吮手指的动作习惯。二、爱吃零食表现:有些孩子正餐时不好好吃饭,饭后又吵着说肚子饿,要零食吃;有些孩子零食不离口,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就缠着家长买。危害:一旦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必然会在正常进餐时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原因分析:吃零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身体的发育成长使孩子的代谢速度远高于成年人,所以,消化比较快。零食可以消除饥饿感。目前,市场上的小食品大多香甜可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食品便成了一些儿童的伴侣,许多孩子对它们爱不释手,一些家长也往往用它们对孩子实施奖赏。因此,可以说,孩子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是由不恰当的教养方法促成的。矫正方法:1、养成法:要充分重视三餐两点、普通饭食对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每天定时定量为他准备能提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餐点,不用或少用方便食品,尤其是零食替代新鲜饭菜。2、调控法:一是控制品种,二是控制数量。零食也是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品,让孩子适当吃一些也是必要的,但是,对品种要有所选择。孩子胃口小,吃一点就容易饱,应该少选择易产生饱腹感的食品,如,薯片、饼干、花生、开心果等。三至五岁的孩子的牙齿还是乳牙,五至六岁的孩子正在陆续换牙,为保证牙齿的清洁健康,不宜吃过多的甜食。切忌“家长只管买、孩子只管吃”。建议家长在三餐两点的“两点”中按排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零食,以补充身体所需。另外,家里不要同时储存三种以上孩子爱吃的零食,并要由家长负责保管,以减少零食对孩子感官的刺激。当家长要为孩子带零食去幼儿园时,应事先与孩子班级的老师沟通好,让老师了解带零食的目的,协助孩子管理好零食。这样做,既能起到家长期望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孩子正常的食欲,不会分散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注意力。3、示范法: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购买零食和吃零食时,都要有所节制。带领孩子购买时,家长要过问购买零食的数量和种类,指导他做出合理、适度的选择。三、挑食偏食表现:吃饭时,总是在菜里翻来翻去,专门挑选自己喜欢的吃;不喜欢的,则一口也不吃,甚至非常反感,有时在家长的催促、甚至强迫下,才勉强吃一点。危害:科学研究证明,凡有挑食习惯的孩子,胃口都不大好。这是因为,在挑食的过程中,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如果过分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孩子的发育和健康。另外,挑食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挑剔的不良习惯,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餐桌上翻找食物,也是对人不礼貌的表现。原因分析:孩子挑食,表示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选择食物的愿望。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孩子的心智还很幼稚,他的选择依据完全是自己的喜好,容易过分偏食,造成营养不均衡。防止或纠正这种习惯,要从矫正孩子的好恶做起。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喜欢一些食物的味道,如,猪肝、虾、香菇、胡萝卜、牛奶、豆浆等;有的是对一些食物的口感不适应,如,海参、鸡皮、菜叶等。此外,孩子挑食也可能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孩子肠胃失调,就不愿意吃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较硬的食物;有的孩子龋齿较多,咀嚼无力,就不喜欢吃大块食物和不容易嚼烂的食物;有的孩子由于患某种疾病导致吞咽困难,就不喜欢吃蔬菜叶子,因为菜叶容易粘在嗓子上。家庭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孩子挑食的诱因之一。有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食物种类比较单调,甚至只按照孩子喜欢的几种口味选择和制作菜肴,致使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食物和新口味。有的家长自身有挑食的习惯,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平时就做得少或干脆不做,这样,孩子就吃得少,甚至吃不到。有的家长还把自己不喜欢吃什么挂在嘴上,在就餐或购买食品时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拒绝吃这种食物。矫正方法:1、对症治疗法:如果是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厌恶某种食物,应对症治疗,免得日久成习。2、调剂法:让孩子吃他不习惯或他不喜欢的食物时,可以将这种食物与其他食物调和在一起制作,用孩子喜欢的习惯味道遮盖这种食物的味道,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如:将胡萝卜与猪肉拌在一起做馅,包包子或氽(炸)丸子。也可以将这种食物作为配菜加到主菜之中,降低孩子的适应难度,再配合以进餐时的语言鼓励,引导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尝试吃这种食物。3、疏导法: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在家里或在幼儿园进餐,是一种集体行为,不能只顾自己,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包圆儿”,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留给别人。自己喜欢吃的别人也可能喜欢吃,应该让大家分享,并且要让别人多吃一点。吃饭时,每种菜都应该吃一点,并且要按顺序由外至内吃,夹了就吃。如果说在盘子里东挑西拣,翻来覆去地找“可口”的菜,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其次,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他讲道理,让他了解挑食的害处,引导他逐步适应新口味。开始时,应允许孩子少吃一点,以减轻心理压力。当孩子接受劝导,品尝新的食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4、示范法: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安排家庭饮食,不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不喜欢吃什么食物,树立不挑食的好榜样;有新品种的食物时,要带头品尝,并鼓励孩子像自己这样做。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购买、清理他不太愿意吃的食物,让他对这种食物有个直观的认识。吃饭时,可以对他说:“这是宝宝买来(或洗干净)的,我们大家都要多吃点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5、游戏法: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某种食物,平时可以创编或收集一些讲这种食物有什么营养、吃这种食物有什么好处的歌谣和故事,教给孩子唱,讲给孩子听。吃饭时,当孩子不想吃这种食物时,可以引导他回忆这些歌谣和故事的内容,激发他对这种食物的兴趣。四、经常剩饭表现:有些孩子吃完饭,碗里从来没干净过,总会剩下一些饭菜。成人要求他回来吃掉,他总是说:“我饱了。”危害:剩饭是种不良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作风和节约的好习惯。原因分析:剩饭是孩子进餐时常有的现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些家长,尤其是祖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认为孩子吃饱就行了,剩饭总比吃撑了要好,因此,不认为孩子剩饭是一种存在隐患的行为问题。所以,当孩子剩饭时,他们不仅不会阻止,还会主动替孩子吃掉。孩子见到每次剩饭都有人打扫,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还有一种情况是,成人对影响孩子进餐的偶然因素不够了解,仍然按常量分配饭菜,也会造成剩饭。比如,增加新口味、新口感的食物时,如果烹调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孩子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孩子肠胃不适、口腔溃疡、龋齿发病、换牙时,也会吃得少一些;两餐之间缺少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或者上一餐吃得过饱,都会影响食欲,吃不下饭;就餐之前或进餐之中,受到批评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情绪不好,进食量也会有所下降。此外饭菜可口,添饭添菜次数过多,吃不下,也是孩子剩饭的原因之一。有些则是来自孩子进餐习惯问题,比如,吃饭的节奏前松后紧,大家都已经吃完了,他却没有吃完;没有做好餐前准备,不得不在进餐过程中解决大小便问题,耽误时间;进餐过程中不专心,东张西望、发呆、把饭菜或餐具当玩具玩、说话聊天等,都会影响进餐速度,饭菜吃不完,只好剩下。矫正方法:1、养成法:遵循少盛多添的原则,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和添饭,每餐宁可少吃一点,也不能因盛得太多而剩饭剩菜;如果有剩饭,家长不要帮助打扫,应该让孩子自己吃掉。这样,可以让孩子注意了解自己的饭量,知道每次盛多少饭菜合适。如果孩子剩的饭太多,不得不倒掉时,应及时进行教育,使他懂得什么是浪费、为什么不应该浪费,养成初步的责任感。孩子进餐时,家长要注意观察,避免发生边吃边玩边说或前松后紧的现象,指导孩子专心进餐,并注意掌握好节奏,用比较均匀的速度平稳进餐。2、疏导法:制作新口味和新口感的饭菜时,要掌握好烹调方法,尽量适合孩子的口味,以使他尽快适应新食物;餐前指导孩子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应及时做好疏导;餐前和就餐过程中不要批评孩子;依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运动量及上一餐的进食量,指导他适量盛饭添饭。3、示范法: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不剩饭,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五、上课小动作表现: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神游弋,东瞅瞅、西看看,就是不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手脚不闲,不是摸摸这个小朋友的手,就是拽拽那个小朋友的衣服。原因分析:首先,应该明确,坐立不安,不断地跑动、玩耍,说个不停等,这是许多学龄前儿童共有的特征,不能轻易地给这些习惯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多动与好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要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要去专门机构请专家做临床鉴定。如果排除病理上的原因,上课做小动作的孩子,可能是精力充沛,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差,还表现为不遵守秩序和规则,做事随便、无章法,缺乏自信,不能与人很好地合作。如果孩子精力旺盛,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上课时便会做小动作,或去招惹别的孩子。另外,如果孩子的现有水平跟不上活动的节奏,他听不懂、学不会,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到其它地方去。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大家注意到自己,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矫正方法:1、养成法:鼓励、引导孩子参加一些适合其发展水平、直观生动的活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有意注意的习惯。在家里,可以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放置一些图书、纸笔和玩具,引导孩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安心看书、画画、玩玩具。在这段时间内,大人不要去干扰他,但可以走到他的身旁看一看,对他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大人的鼓励、赞赏,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当他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使注意力分散时,要因势利导,让他把注意力转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上来。2、疏导法:根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精力过于旺盛的孩子,每天要保证至少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场地宽敞,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以充分释放孩子的能量。为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使体力透支,在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科学。活动可以安排在上午十点左右、下午在午睡起床后。运动量大的游戏和运动量小的游戏要交替进行,比如,奔跑或球类游戏运动量大,当孩子玩一段时间后,要安排他休息一下或做一些轻松的游戏。夏天天气较热,户外大运动量的活动应安排在晨间和下午太阳快下山时进行,以便既能保证活动量,又能防止中暑。对于爱跑个不停的孩子,可以对他进行一些专门训练,比如,要求他:“请走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