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与方法。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社会学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三,构建和谐社会。二、社会1.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西方学者对于“什么是社会?”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二是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G?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克姆等。以上两种观点各执一端,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未免失之偏颇。(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含义: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特征: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获得机体。社会的功能:①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②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③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22.文化的类型与功能含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要素: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96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和整体性。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提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分为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可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秩序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反对的文化的性质。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作中性文化,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既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提倡某种外来的中性文化,也不应采取禁令方式阻止某些外来中性文化的发展。)功能: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涵化功能: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三、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含义:是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同时也是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意义:类型:①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的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②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大学学习。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③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级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④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1053社会化的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社会化的理论: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①“镜中我”理论:美,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作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②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米德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客我涵盖的内同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在模仿阶段,孩子只能简单的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到了嬉戏阶段,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③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制约。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总是想冲破一切障碍获得满足,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它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超我是社会化了的我,对本我的破坏性冲动起制约作用,它根据道德原则行事。而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是理性的我。弗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是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会没有了生存愿望;超我太强大,也会出现精神疾病。④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08页⑤生命历程理论: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2.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4过程:社会化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特征。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此属初级社会化。成人继续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还包括再社会化和老年期社会化。内容: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补充)代沟问题:代沟指的是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代沟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社会的变迁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能放任代沟问题,如果对代沟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有意识的加以调适,势必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世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应对: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3.社会角色含义: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或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类型: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角色扮演:含义: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做出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步骤:角色确定、角色表现和角色建构(就是角色扮演者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努力将角色演的更好,赋予角色更丰富内涵的行为,如工人劳模)。角色失调:①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不同角色承担者间和角色内的冲突。“角色紧张”指一个人难以胜任他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对他提出的角色要求,由于这种情况导致承担者在时间上与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应尽力避免。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少他的过多的兼职,使他能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②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③角色中断: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者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比如退休。④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